高中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文言文的阅读,整体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言文阅读重在理解和分析,而无论是词语、句子,还是段落、篇章,其理解和分析,都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多次反复的一个过程。文言文与现代文最明显的不同点,在于语言。理解词语、句子,是阅读文言文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可以说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常言说:理解文章,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对于文言文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因此,阅读文言文,无论是欣赏还是应试,整体感知这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下面主要谈谈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一、心理准备有无良好的心理准备,阅读的效率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心理准备,不是指一般意义的平静、专心等等,而是指由知识、技能等积累而成的一种文言文阅读的“前经验”,有了这种阅读心理准备,阅读时就能指向明确,关注集中。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一般都包含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等。阅读前有了这些心理准备,阅读时就会对文章的重要内容敏感,并快速地抓住这些关键信息,从而为正确把握全文内容和解答后面的试题打下基础。二、感知内容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是指对阅读文本进行整体的、初步的、快速的把握。它不要求局部推敲,不要求深入分析,不要求仔细品味;它只是为下一步阅读做好基础性、前提性和“背景”性的工作。具体说来,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需要关注下述内容:一是体裁,即判断所读文本是不是人物传记体裁。除了规范的人物传记之外,还要注意识别那些近似体裁。例如,2005年湖北卷文言文阅读材料《武技》(选自《聊斋志异》),虽然是篇小说,但也具有人物传记的某些特点。二是内容,文本记叙了哪些人物、哪些事件,或者发表了什么评论、阐述了什么道理等等。三是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四是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这两项内容虽然现在的高考命题很少涉及(2005年的湖北卷14题已经涉及),但对它们有个粗略了解,可以帮助理解文本内容。三、感知步骤文言文人物传记一般性的阅读欣赏,当然是从文章入手,从篇名开始。就目前的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选择题往往有四道,其中第四道题是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道题一般只有一项错误,而且错误点很小,这就为我们整体感知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就应试性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而言,第一步骤是:认真通读原文,结合第四道题,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第二步骤是:先阅读第四道题,再回头阅读文言文材料,进而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采用这种步骤可能效果更好。四、感知方法1.通读。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没有必要,考试时间也不允许。对词句意思和所写内容能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一并读完。2.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是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定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比如1999年高考文言文(“苏琼”题)阅读材料中有一句话是:“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这句话中只有“为”可以译为动词“是”,其它词语都是专有名词,无须翻译,如果穷究其词义,势必走入死胡同。各层意思断开以后,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一目了然,便于与第四道题的内容逐项对应、比较,以确定理解是否正确、信息是否准确、分析是否合理。比如“苏琼”题中16题D项说:“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