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高一地理(新课标·区域地理)课后强化作业:3-9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一、单项选择题读“我国沿北回归线所作的剖面图”,回答1~3题。1.下列对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a地区的水能、铁矿及太阳能资源丰富B.a、b两处是我国重要的油菜、天然橡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C.c所在的山脉蕴藏丰富的金、铜等金属矿D.b处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最集中的地区2.a、c两地共同的主要自然灾害是()A.台风B.地震C.泥石流D.滑坡3.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修建的穿过该剖面的铁路线是()①焦柳线②南昆线③京九线④京广线A.③B.①③C.②④D.②③答案1.C2.B3.D解析此组题考查北回归线所穿过的中国地区及其区域特征(矿产、能源、农产品、民族、自然灾害、铁路线)。t第1题,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a处为云南,b处为广东和广西,c处为台湾。据此进行比较判断各地区的矿产、能源、农产品及民族分布特征;第2题,云南西部与台湾都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因而地震频发;第3题,给出的铁路线中,南昆线、京九线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铁路线。(·重庆模拟)长江沿岸工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由沿海深入内陆,综合性强。据此回答4~5题。4.上海作为长江沿岸经济的龙头,其发展工业的条件极其优越,下列影响其工业发展的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A.处于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海运的“丁”字路口,水运便利B.长江沿岸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腹地广阔C.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不足,但能源尤其是水能资源丰富D.科技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高5.长江流域从下游到上游,体现了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的基本趋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沿江城市分布顺流排列是:重庆、宜宾、武汉、南京B.沿江钢铁工业中心逆流分布排列是:上海、武汉、重庆、攀枝花C.旅游景点自西向东排列是:峨眉山、黄鹤楼、苏州园林、中山陵D.跨江铁路由西向东依次是:焦柳线、京九线、京广线、京沪线答案4.C5.B解析第4题,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流落差小,水能资源贫乏。第5题,宜宾在重庆的上游,苏州在南京的东南,跨江铁路中京九线在京广线和京沪线之间。读“我国水土流失范围图”,回答6~7题。6.下列有关我国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及以东的附近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B.在全国范围内,水土流失在各地的发育强度有很大差别,明显地呈现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的特点C.华东、中南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远远大于华北、西北、西南地区D.从地区上讲,经济越发达,水土流失越严重7.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有()①使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②造成湖泊、水库蓄洪、防洪能力降低③使河流的通航里程、通航时间缩短④使土层蓄水、保水能力降低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6.A7.D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A正确。第7题,水土流失给环境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土壤肥力、蓄洪防洪方面的影响很大;此外,对航行、水源保持等也造成很大的危害。(·长春模拟)读“我国某地区图”,回答8~9题。8.下列关于①②两地地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地区喀斯特地貌比较典型B.①所在省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于②所在省区C.交通位置相对闭塞是①地旅游业发展的限制因素D.②地植被覆盖率高于①地9.促进①②两地农业发展的正确措施是()A.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B.大力种植牧草,发展乳畜业C.大力开发地下水,扩大耕地灌溉面积D.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答案8.C9.D解析第8题,本题综合考查了中国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通过省区轮廓定位可知①②两地分别位于江西省和贵州省。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典型;贵州省位于西部地带,经济比较落后,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①地为江西井冈山,山区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制约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江西省和福建省、台湾省林区是我国第三大林区,多人工林和次生林植被覆盖率较高。第9题,本题考查山区农业开发面临的问题及途径。①地位于江南低山丘陵,②地位于云贵高原。我国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主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