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探究经过多年的课改实践,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一言九鼎”转变为“百家争鸣”,这使得学生收获颇丰。但是,教师在自然科学的课堂上忽略了自然科学知识生成的客观性,导致学生面对“近山不见山”的窘境。自然科学知识经验都是源于科学家的细心发现,严谨求索和不懈追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引导学生重温科学研究历程的体验,打破科学研究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藩篱。这样,学生才更容易发生我们期待发生的质变:从最初的体验、模仿走向运用、创新。本文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说明。1生活化的导入案例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的导入环节的具体处理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窗外的松树树形;展示教室窗台上的小型绿植(它的茎表现为背地性)师:关于这些现象,你有哪些疑问?生1:为什么松树上窄下宽?生2:为什么植物的茎有弯曲?生3:为什么植物的根也有弯曲?生4:同一株植物的茎和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关系?⋯⋯师:大家学习了本节课之后,就能够解答上述问题了。生长素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少见的,这也成为了学生在学习时的障碍。但是,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地出现与生长素有关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2对于教师列举的实例,学生可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这就有助于吸引学生通过本次学习找寻答案。即便暂时没有获得合理的答案,学生也会作出一些假设,积极学习相关内容,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验证,直至找出答案为止。2生活化的探究案例在《细胞器——系统的分工合作》一节的第1课时处理过程:课前准备工作:教师设计学案,内容包括细胞器的形态特点及图片。学生分组合作,根据学案的相关资料,预习真核细胞的主要细胞器,决定制作细胞器类型及材料;推选小组展示的成员。课上:各组交换本组制作的模型,观察、评价细胞器模型的科学性。⋯⋯师:哪一组来引导大家认识内质网呢?第一组:我们制作的是内质网(主要由废泡沫和牙签制成),它是由一层膜组成的,表面有核糖体。师:其他组成员对第一组的模型有没有其他问题?第四组提问:内质网表面都有核糖体吗?第一组回答:内质网分两类,一种表面有核糖体,另一种表面没有核糖体。第五组:我觉得他们的模型材料选择不好,内质网是好多膜长在一起的,他们用牙签把不同的膜连接在一起了,跟内质网不一样。师:哪组能给他们想个改进的办法?第五组:用牙签连接的时候,用短的牙签,从外面看上去,就是所有膜长在一起的。师:还有哪组想展示内质网模型?第三组:我们用纸做的内质网纵切模型,内质网的特征第一组说的挺全的,我们同意。师:那么,大家对内质网的形态结构还有问题吗?全体:没有。师:现在,想必大家对内质网的印象更深了,那现在大家尝试绘制内质网的结构示意图。每组选一名代表到黑板上绘图,并注明图中的结构名称。绘画完成后,其他同学可以提问,绘图同学负责回答。全班同学一起打分。经过讨论,排列各组成绩。3真核细胞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特征是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细胞器是存在细胞内的微小结构;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涉及关于细胞器的内容,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很困难。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亲手制作细胞器模型,将细胞器的形态结构特征放大,并将之具体化,这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在学生的模型构建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选择材料。选材则取决于细胞器的形态结构特点。其次,在制作过程中要通过材料呈现出细胞器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在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不一定能够注意到模型中应体现的所有方面,因此,留给学生空间进行相互评价是必要的,这将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3生活化的小结案例在《免疫调节》一节的小结具体处理如下:师:展示实例,创设情境——《我是大医生》之结核病假如你是一名医生,请你向该病的患者简要介绍关于结核病的有关情况,其要点大致如下:(1)该病的病原体及其生活习性?(2)一般情况下,人体如何抵抗该病原体的入侵?(3)可从哪些角度预防该病的发生?(4)制订结核病人的治疗计划的思路大致是?小组讨论,形成各组的回答思路。第四组(抢答第1题):这种病是由于感染结核杆菌引起的,它是一种细菌,可从宿主细胞获取对它有利的。第三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