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练出高分】(广东专用)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7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含解析)新人教版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制度B.“罢黜百家”C.“三教合一”D.程朱理学答案D解析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是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阻碍自由思想的流动,把中国文化长河变成了一潭死水,一个发酸发臭的“酱缸”。故选D项。2.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政治需要出发B.从天人关系出发C.从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朱熹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指的是提出理是世界的本原。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3.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A.致良知B.发明本心C.经世致用D.读圣贤书答案D解析本诗反映了朱熹对于读书的感受。认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书本就像是有活水的方塘一样。要弄清楚各种问题,必须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结合各选项。A项是心学集大成的思想家王阳明的主张;B项是心学开创者陆九渊的主张;C项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等思想家们共同的主张,故排除A、B、C项。本题中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应是读圣贤书。4.《李贽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文中李贽提出的观点是()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B.提倡人人平等C.反对封建礼教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答案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王侯贵族并不高贵,体现的观点是人人平等,因此答案是B。5.王阳明的门人在夜间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说:“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门人让贼脱光衣服,贼犹豫说:“这,好像不好吧。”门人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在门人看来,这里的“良知”是指()A.纲常B.羞恶C.真理D.私欲答案B解析从题干材料提供的情境分析,这里的“良知”指怕脱光衣服受到羞恶,选B。6.“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句话应该出自()A.朱熹B.王阳明C.黄宗羲D.顾炎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材料意思是:你对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从行为中看出的,而行为的正确精准与否也反过来影响到对事物的理解。反映的是王阳明“知行合一”说。7.“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③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④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末清初之际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中国明末清初之际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不是受到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的影响,第一,西学东渐传过来的主要是科技文化,第二,产生的主要因素在于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所以正确选项是C。8.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存天理,灭人欲”B.抨击君主专制制度C.质疑孔子的权威性D.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答案B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点,主张维护君主统治,故应排除A;质疑孔子的权威性的是明末的李贽,故也应排除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是在唐朝,三教合一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大一统政治发展的需要,故应排除D;《明夷待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