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户籍制度分析及改革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分析课程:中国政府概要专业班级:公共管理类3班姓名:蓝文谦学号:2012213185一、我国户籍制度的现状和改革进程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其公民实施的以户为单位的户籍人口管理政策。户籍表明了自然人在本地生活的合法性。长期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管理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均建基于此项制度。中国户籍制度的特点是,根据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将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种做法在建国初期曾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城乡交流的日益广泛,该制度已引起愈来愈广泛的争议与指责。2005年底,中国开始着手改革户籍制度。截止至2009年3月,已有河北、辽宁等13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2013年1月7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户籍制度改革被列为2013年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刚刚闭幕中共十八大再次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十八大的报告中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二、户籍制度造成的不平等及改革措施(一)、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分化与地区差异从1950年到1958年,新中国的户籍制度从无到有并不断发生着变化。1950年颁行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中,对城市常住人口进行登记管理,但没有任何条款对城乡人口流动及迁徙进行限制,到了1958年的《人口登记条例》和后面的两个补充通知,户籍制度不仅严格限制人口流动与迁徙,同时也第1页共4页明文限制农民进城。虽说中国的户籍制度存在延续的历史必然性,但不能忽视的是,在工业化背景下,正是户籍制度中的户口类别(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与户口所在地区分,最终形成了城乡之间与地区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户籍制度已成为形塑中国社会分层体系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个省份之间尤其是东西部省份之间由于政策条件差异、资源储备差异以及其他历史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而户籍制度中的户口所在地这一属性,也将人们划分成了不同区域的“人”,而形成相应的地区差异。(二)、户籍制度下的教育不平等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中的教育不平等户籍制度带来的是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与社会身份的不平等,而这两者的不平等则带来了教育的不平等,目前学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二是户籍制度下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不平等,三是“高考移民”中不同地区之间教育不平等。从法律上说,中国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拥有完全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但是事实却是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不平等。在户籍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中,由于城市与农村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造成农村儿童受到家庭经济条件、学校数量、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城乡教育质量与机会的不平等。2、户籍制度下的流动障碍造成的教育不平等我国城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我国人口流动的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沿海地区,从农村向城镇,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流动,但是我国户籍制度对流动限制颇多,如流动人口登记与暂住证制度等等,流动人口的很多权利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得不到保障。虽然国家规定,农民工子女教育由所在的当地政府承担,享有城市户的同等权利,城市公办学校不得加收任何费用,但事实上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城市公办学校在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时往往有诸多限制,如高价借第2页共4页读费等,使得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的比例极低,而存在“四低”问题——低投资、低收费、低薪酬、低质量的民办学校成为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此外,由于中国农民工流动方向较为集中,流入地财政紧张,受现行教育财政体制影响,农民工既享受不到户籍所在地政府的教育补贴,又没有资格享用流入地政府的教育补贴,同时“在户籍与分级办学制度下,流动人口子女负担了城乡的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