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中层干部录播课教案高二历史周伟云授课时间2014年3月28日(星期五)第二节授课班级高二(8)课题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一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变法的基本史实;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材料阅读、师生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态度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认识到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正是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教学分析学情分析对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尤其是经济上铁器牛耕和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内容比较熟悉,且本课趣味性较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教学策略历史故事创设情景、增强史料研究资源媒体多媒体课件,板书、教材板书设计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商鞅变法的背景)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变革2、政治上变革3、思想上变革4、现实需要;富国强兵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齐国、鲁国2、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出示资料: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材料二:“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战国)韩非子“(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西汉)桑弘羊“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以他的变法,开秦扫天下的先声。”——(宋代)王安石提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用设问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增加探究意识新课讲授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其大动荡是指各国征伐战乱不断,大变革是一指各国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处于优势进行变法革新,另一方面是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随着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革,社会得到巨大发展。这次划时代的变革纷繁复杂,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需要多角度的去把握。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次社会大变革。1、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革:(1)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加上兴修水利、农田施肥等措施,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2)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3)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私田大量出现,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和发展,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逐步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新阅读相关教材,探究一:你认为用什么历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来解释春秋战国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最合适?阅读课本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概括理解能力兴的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并要求政治上的权利。为了自己的利益,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2、政治制度的变革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日益衰微,通过分封制形成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这种局面反映在政治领域中的实质是西周以来分封制的崩溃。战国时,这种局面进一步发展,由支配变成了兼并。为了在争霸、兼并战争中取胜,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以君主为中心的专制主义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以军功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世袭制,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建立起来。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思想文化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