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一中08-09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考试(一)语文试卷命题:张蓓蓓审核:王晓平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下列加点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新正(zhēng)汲取(jí)少不更事(jīng)量体裁衣(liàng)B.藩篱(fān)幽咽(yè)其曲中规(zhōng)畏葸不前(xǐ)C.鱼凫(fú)钿头(diàn)人才济济(jǐ)飞来横祸(hèng)D.包扎(zhā)俘获(fǔ)锲而不舍(qiè)六艺经传(zhuà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安之若素悲伧不言而喻晃然大悟B.雕虫小技弭谤责无旁贷因地制宜C.聊以慰籍蓬勃义愤填赝淋漓尽致D.涸辙之鲋巍峨消声匿迹摇摇欲坠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B.应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提出疑问,对旧的学术权威提出挑战,要在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方面独辟蹊径。C.看双方的神态,全然没有那种剑拔弩张、严阵以待的气势,倒有几分闲庭信步瓜田李下话桑麻的味道。D.如今大街小巷各种小广告泛滥成灾,简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这些广告大都良莠不齐,既误导了消费者,又污染了环境。4.下列各组词语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①“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红楼梦》)形容:形体容貌②“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祝福》)更:经历B.①“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横绝:飞越②“艰难苦恨繁霜鬓”(《登高》)苦:极;苦恨:极其遗憾C.①“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言:句②“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申:训斥D.①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序:引,招致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通“授”,传授。5.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乐府”体制,自立新题创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如《卖炭翁》,“三吏”“三別”。B.小说的三要素是:典型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C.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含唐代)的诗称为近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D.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二、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距离引出美感来(节选)伍立杨一个远客他乡的游子,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而真的有了这么一刻闲静,他便会潜入回忆的境界,摒除溢满胸臆的芜杂记忆及故乡的亲切温暖。鲁迅先生南下至中山大学执教时每每在夜阑人静之时屡次忆起曾在家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这些风物之所以成为思想的诱惑,并非在于它们有特别的使人留念处,而大抵因了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漠,才引起特别的牵挂和眷顾来。距离引出的美感实在是深刻而持久的。尤其在用情专一的人,沉湎深曲,心情郁结,如春蚕作茧,愈缚愈紧。平常的风物,因了难得一见,只在记忆里翻滚搅动,往往生发出超越原物的美妙。距离造成的美感实是高层次的审美享受,深味审美三昧的心灵,总是在不断充实、丰富、成长的过程,所以美也不会只停留在一点上逡巡不前。距离造成的美感往往在审美鉴赏上固执地表现出来。白居易《问杨琼》谓“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刘长卿《听弹琴》谓“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便是因时间距离久远所造成的美感,并非他们所处的唐代缺少佳歌妙曲,碍于近视罢了;而我辈隔着千余年看唐代歌、曲,又觉得那般典雅高逸,不可多得了,盖距离使我们思维空间疏朗,促发想象,而想象的沉浮往往过滤实际的功用,显露新的感知和体验,并以此为媒介,使审美心灵自由而充实。所以《晏子春秋》中说“衣莫如新,人莫如旧”。其实衣裳何尝不是“莫如旧”呢?在异乡江中的游子,吟出“忽听邻舟故乡语,纵非相识也关情”的诗句,是那样的恰如其分自然而深刻了。故乡的人和事、江山与风物,都在游子的魂萦梦绕中,简直是心有千千结。空间的距离也引发出非同寻常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