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我们的中华文化A组1.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下列对公元1世纪时期的中华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②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③汉字已经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④中华文化已经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公元1世纪主要为我国的东汉时期,此时,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在新疆,中国文化已经能够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等并存,故①②入选。汉字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③错误。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才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④排除。答案A2.从去年开始陕师大推出两份录取通知书,一份电子打印版用来办各种手续,一份手写毛笔字版用于珍藏。陕师大用毛笔写的通知书深受广大新生的欢迎和好评。用毛笔手写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受欢迎表明()①汉字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③传统的书法文化有独特的魅力④中华书法文化有薪火相传的基础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毛笔字受欢迎说明中国书法仍有独特的魅力,③当选;用毛笔手写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受欢迎同时还说明书法艺术为青年学生所喜爱,书法文化的传承具有群众基础,④当选。①错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②错误,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答案B3.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芬芳而甘醇。可见,茶文化()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C.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是中华之特有文化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茶文化对人产生的影响,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华茶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比较,所以体现不出C项中的道理。茶文化发源于中国,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国,其他国家也有茶文化,茶文化已经不是中华之特有文化,D项是错误的。答案A4.(2012·安徽卷,7)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本题以我国的传统文化成就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文化发展的源泉等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故①错误;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故排除②。这些“中国元素”极具传统特色,说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同时也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故③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干要求,应选D。答案D5.(2016·泉州模拟)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的舞台上可谓创新涌动。晋江市高甲戏剧团推出新戏《闽南人·家》,紧扣晋江侨乡特色,把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原汁原味搬上舞台,在传承传统基础上创新,生动活泼、载歌载舞。《闽南人·家》的创作()①促进了福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②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③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④说明中华各民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材料强调了闽南文化的地方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②③符合题意;①不选,夸大了该创作的作用;④与题意不符,材料重在强调地方文化的个性。答案B6.(2015·常州模拟)在历史上,中华不同民族的文化,如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同样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这表明,中华文化()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解析“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