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场所自控系统的防爆技术危险场所自控系统的防爆技术一、爆炸基本条件一、爆炸基本条件和防爆基本和防爆基本方法方法11、产生爆炸的基本条件、产生爆炸的基本条件产生爆炸的基本条件,即爆炸三角形产生爆炸的基本条件,即爆炸三角形原理:原理:①①可燃物质可燃物质————爆炸性物质爆炸性物质②②氧化剂氧化剂————空气(氧气)空气(氧气)③③热能热能————点火源(如电火花、点火源(如电火花、炽热表面)炽热表面)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缺一不可22、防止爆炸发生的基本方法、防止爆炸发生的基本方法消除爆炸三角形中的任何一个条件消除爆炸三角形中的任何一个条件①①避免形成爆炸性环境避免形成爆炸性环境––理想的方法理想的方法②②排除排除//削除可能的点火源削除可能的点火源––实际的方实际的方法。法。33、防爆基础理论、防爆基础理论((11)初级防护理论)初级防护理论初级防护理论是通过一种或多种方法,初级防护理论是通过一种或多种方法,来对常见危险气体进行防护。来对常见危险气体进行防护。((22)二级防护理论)二级防护理论二级防爆理论是通过将热量和电能与爆二级防爆理论是通过将热量和电能与爆炸混合物分离来防护。主要是从设备的结炸混合物分离来防护。主要是从设备的结构和电参数着手的。构和电参数着手的。目前,电气设备防爆技术。目前,电气设备防爆技术。44、防爆技术的基本概念、防爆技术的基本概念((11)爆炸性环境)爆炸性环境可能发生爆炸的环境(气体和可能发生爆炸的环境(气体和粉尘)。凡涉及爆炸性物质生产、加粉尘)。凡涉及爆炸性物质生产、加工、处理、储存、运输的场所都可能工、处理、储存、运输的场所都可能形成爆炸性环境。形成爆炸性环境。((22)爆炸性危险场所)爆炸性危险场所爆炸性环境大量出现或预期出现爆炸性环境大量出现或预期出现的数量足以要求对电气设备的结构、的数量足以要求对电气设备的结构、安装和使用采取专门预防措施的区域。安装和使用采取专门预防措施的区域。((33)爆炸性气体环境)爆炸性气体环境大气条件下,气体、蒸气或大气条件下,气体、蒸气或雾状的可燃物质与空气构成的混合物,雾状的可燃物质与空气构成的混合物,在该混合物中点燃后,燃烧将传遍整在该混合物中点燃后,燃烧将传遍整个未燃混合物的环境。个未燃混合物的环境。((44)爆炸极限)爆炸极限可燃性物质与空气的混合浓度介可燃性物质与空气的混合浓度介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遇点火源就会产生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遇点火源就会产生爆炸。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与空气爆炸。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物,在引火源作用下能引起爆或氧气混合物,在引火源作用下能引起爆炸的范围称为爆炸极限。炸的范围称为爆炸极限。①①爆炸下限爆炸下限(LEL-lowerexplosivelimit)(LEL-lowerexplosivelimit)空气中的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的浓度低空气中的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的浓度低于该浓度则气体环境就不能形成爆炸。于该浓度则气体环境就不能形成爆炸。②②爆炸上限爆炸上限(UEL-upperexplosivelimit)(UEL-upperexplosivelimit)空气中的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的浓度空气中的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的浓度高于该浓度则气体环境就不能形成爆炸。高于该浓度则气体环境就不能形成爆炸。((55)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点燃温度)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点燃温度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与空气形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在规定条件下被热表面成的混合物,在规定条件下被热表面引燃的最低温度。引燃的最低温度。((66)电气设备)电气设备系一切利用电能的设备的整体或部分,系一切利用电能的设备的整体或部分,如发电、输电、配电、储电、电测、调节、如发电、输电、配电、储电、电测、调节、变流、用电设备和通信工程设备等。变流、用电设备和通信工程设备等。((77)防爆电气设备)防爆电气设备在爆炸性环境中使用的电气设备。在爆炸性环境中使用的电气设备。(爆炸性气体环境、爆炸性粉尘环境)(爆炸性气体环境、爆炸性粉尘环境)((88)防爆型式)防爆型式为防止电气设备引起周围爆炸性气体为防止电气设备引起周围爆炸性气体(或粉尘)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