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材分析:《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选自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散文集《再返哥廷根》。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领略一下德国的风光。出示一组图片。看了这组图片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季羡林爷爷年轻的时候,在德国留学回来后感慨万千,写了一篇文章。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老师也跟你们一样有这个疑问,让我们从课文中找答案吧!【设计意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德国人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怎样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疑促学”“以学定教”,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首先让我们先去认识一下作者,出示作者的简介,轻声读一读这段文字,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今天,我们就随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文章走进德国,或许你能从中对德国人有所了解。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难度的字要多读几遍。2、检查生读生词情况,“莞尔一笑、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出示生词,指名读,赌对了我买酒跟着读。三、由浅入深,探究文本1、看课题,刚才同学们产生疑问,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呢?我们一步步的走近德国人来看看吧。(1)德国人的花是怎么种的呢?自由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出示“家家户户都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画的枝叶。”通过比较德国人种花和外面种花的不同,引出三个“都”字,知道朗读。难怪季羡林在德国读书时对德国人爱花的真切感到———“吃惊”。板书。(2)德国人自己种的花是看到花的枝叶,那别人看到的是什么呢?再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荫道上,应接不暇。”读到这一段,你能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2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应接不暇(看图)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