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诗歌赏析《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更开颜。内容与主旨:《七律长征》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寒”应怎样理解?答:“暖”字既写出了五月春暖的金沙江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了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欢腾的景象。“寒”字不但烘托了大渡河泸定桥险恶的环境,而且表现了红军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令人胆寒的壮烈情景,反衬红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形象。2.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答:诗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不起眼的“细浪”与“泥丸”。诗人化大为小,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3.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答:“逶迤”形容五岭的绵延不断,一个“腾”字突出它的奔腾气势;“磅礴”形容乌蒙山的巍峨高大,一个“走”字突出它的疾驰状貌,但它们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4.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史实,为什么作者要在诗中说成是“三军过后”?答:作者坚信红二、四方面军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红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更表达了他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二.《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背景、内容与主旨: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起兵叛乱,玄宗奔蜀,长安沦陷。七月,肃宗即位,八月,杜甫从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春望》是唐肃宗至德二年春天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已被安史叛军攻占,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有些词很有表现力,试作赏析。答:“破”刻画出了国都(长安)沦陷、城池破败、颓垣残壁的凄惨景象。“深”画出了长安城内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人烟稀少、城池荒凉的凄清场景。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2.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答: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欣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是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可见诗人内心感伤国事、恨别思家情怀的深重。3.怎样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答:“连三月”足见战祸之长;“家书抵万金”极言家信难得,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4.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答:烽火遍地,家信不通,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远在家乡的妻小,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这一抓挠,却又徒增发短衰老之叹。这句诗,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三.《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背景、内容与主旨:六朝古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中的秦淮河一带,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于是写下此诗,描绘了一幅迷茫、冷清、凄凉的画面,抒发了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1.“烟笼寒水月笼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这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水面和水边的沙滩上,给人以凄清之感。2.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