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时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一)科技、教育成就新中国成立时,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国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制订并实施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二)文学艺术的繁荣1、主旋律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颂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面貌。2、“文革”前的五六十年代(1)长篇小说: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山的《三家巷》、柳青的《创业史》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2)诗歌: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贺敬之的《雷锋之歌》和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3)话剧:老舍的《龙须沟》,历史剧有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4)电影:《钢铁战士》、《董存瑞》、《林则徐》、《李时珍》、《祝福》、《李双双》。3、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①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黄河东流去》;剧本《丹心谱》、《报春花》等,诗歌有艾青的《归来的歌》。②影视艺术:著名影片有《西安事变》、《开国大典》、《大决战》和《大转折》等;优秀电视片有《四世同堂》、《红楼梦》、《西游记》等。(三)向体育强国迈进1、新中国的体育运动方针——“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2、在奥运会上为中国夺得第一枚金牌的运动员许海峰。3、新中国已成为亚洲体育强国,正向世界体育强国迈进。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阶段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国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都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四个特点,一是科学技术、教育、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教育卫生等各个文化领域,全面发展,全面繁荣;二是在各个文化领域都取得一些居于世界前列,令人瞩目的卓越成就;三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医学家、运动员等;四是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左”的思想的压制,还是“文革”的摧残,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终于发展到全面繁荣、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二)新中国所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曾出现过两个高峰,一是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到六十代中期),二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三、难点知识剖析1、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的成就,认识教育、科技、经济三者间的内在联系(1)成就:①新中国成立以后,立即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②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提出了总的战略目标和正确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③在初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高等教育5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各类专业人才,各大学集教学和科研于一身,取得很大成就。④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调整了中等教育结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了很大发展。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有了飞速发展。(2)内在联系:5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猛,这与党中央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教育发展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带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取决于全民族的素质和科技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