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2016--2017学年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你耕田来我织布”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2、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3、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4、《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5、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男耕女织”的封闭生产方式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6、中国古代的家庭手工业生产主要是为了()A.满足军队和官府的需要B.投放市场,赚取利润C.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D.提高技术,争取主导7、古代某城市:非常繁华,街道两边商铺林立,中外商品应有尽有,商店随处可见,昼夜不歇。该城市最早应该出现在()A.两汉B.隋唐C.北宋D.明清8、明代张居正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表明张居正主张()A.重商抑农B.重农抑商C.农商并重D.重本抑末9、《吕氏春秋•上农》中记载:“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抑商”的主要原因是()A.“事末”不利于国家安全B.“重农”便于对百姓管理C.“事末”会阻碍粮食生产D.“重农”可维系安土重迁10、如图漫画名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画中的幼苗长出的时间是()A.19世纪四五十年代B.19世纪六七十年代C.20世纪之交D.20世纪二三十年代11、1895年,清政府谕令各省:“招商多设织布、丝绸等局,广为制造”。其做法意在()A.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B.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C.改善中国的经济结构D.完善机构以适应社会发展12、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13、观察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14、19世纪4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洋纱大量进口,解决了中国乡村手工织布业原料不足的问题,促成洋纱土布的生产。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的顽强性B.洋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C.传统手工业的振兴D.近代纺织业的兴起15、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很快,其原因有()①光绪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群众性的爱国运动③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④政府的政策推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6、如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请判断一下由G到I一段曲线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哪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A.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辛亥革命后及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C.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D.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17、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A.陷入困境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