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普通班)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5题)1.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A.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B.“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C.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D.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2.17、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甚至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都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C.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3.唐代《水部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央制定的水利法,其中规定:“著灌溉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善,不得偏并。”这实质上表明唐代()A.重视上下游水资源的使用B.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C.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D.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4.南宋初年士大夫袁采在《世范》中说:“世事多更变,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常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法禁虽严,多是幸免,唯天网不漏。谙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报酬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强大冲击B.不抑兼并政策的实施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社会环境动荡不安5.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制瓷业开始兴起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6.下面是把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从中反映的问题,你认为合理的是A.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北宋时期农业生产受到削弱B.赋税收入不断增加使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C.非农业税的激增反映了北宋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D.土地兼并严重直接导致了北宋时期农业税的变化7.关于古代统治者“抑商”的理由,《吕氏春秋·上农》中有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不属于材料观点的是A.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争夺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B.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会使得民众淡化乡土观念C.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管理人民的难度D.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将会冲击法律和道德体系8.唐宋时期,江南造船业最为发达,洪(今南昌)、鄂(今武昌)二州尤甚。《唐语林》称:“洪、鄂水居颇多,与邑屋殆相半,舟船之盛,尽于江西。”这从侧面反映出南昌A.水路较为发达B.水运得到政府重视C.是商品集散之地D.是全国的贸易中心9.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请用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10.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11.下列图文材料反映了A.农业的精耕细作B.自然条件决定了古代农业发展水平C.铁犁牛耕开始出现D.古代中国的耕犁技术始终没有创新12.《中国经济史》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西周B.春秋战国C.唐代D.宋代13.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映了()A.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B.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C.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D.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14.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