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不等式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内容包括四部分: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说明。不等式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矛盾统一体,数学关系中的相等和不等是事物运动与平衡的反映,学习研究数量的不等关系,可以更好的认识掌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不等式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顺利学习整个不等式的理论基础,为以后学习解不等式(组)起到殿基的作用。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上“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不等式。深刻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将不等式变形。”从能力培养上“让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对等式及不等式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从思想情感上“通过“等”与“不等”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对立和统一的思想,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本节不等式变形的基础,也是以后解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依据。所以,“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形”是本节课的重点。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与等式的性质不同,学生学习起来会有困难,所以,“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的理解与正确运用。”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进行比较、讨论,发现与等式的不同点并加以强化练习,达到突破的目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以“主动探索”为基础,先“引发诱导”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引导学生学会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再加上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为扫除障碍,课前安排学生复习等式的基本性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铺垫,课堂教学分作五个环节,第一步,“激发兴趣、实例导课”我们知道用等号表示相等的式子叫等式,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同种样间有没有不等关系呢?学生能轻易回答出存在不等关系,而且能举出一些实例,接着让学生看几幅图片,我们小时候都做过一种小游戏,也都玩过一种玩具,那就是跷跷板,翘翘板就是靠不断改变两端的重量对比来工作的.这就是表示不等关系的实例。再比如,在抗击“非典”时期,某中学准备在学校饭厅新添一个正方形通风口(如下图),四周用长为xm的装潢条镶嵌(不计接缝),正方形面积小于1m2,那么x应该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显然,这也是一个表示不等关系的实例,那么,这些不等关系的实例我们能否用式子简明的表示出来呢?请学生回忆,我们学习有理数比较大小的时候,学过大于号和小于号,这两个符号就是表示不等关系的符号,另外还有不大于、不小于和不等于,运用这些符号,我们就可以把刚才的不等关系表示为“(x/4)2<1,这说明许多不等关系都可以用式子简明的表示出来。下面请学生尝试着把下列语句转化为式子表示,学生练完之后,老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不等式,而且将要学习它的基本性质,请一位同学描述什么叫做不等式,老师可以提醒学生仿照等式的定义来回答。“用符号“>”“<”“≥”“≤”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为了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我又安排了两个小练习,其中练习1帮助学生正确区分等式、不等式和代数式,练习2则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将语言转化不等式表示。第一个环节,定义之所以这样安排,我的意图有三点,第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不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学生本节课的兴趣。第二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联想来描述什么叫做不等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第三,及时给出小练习,便于学生确实理解概念,有利于新知识的内化。第二大步,“培养能力、实例探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