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C)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①与中国女子服饰日趋现代化直接相关,但属于原料和样式方面的因素,不符合题干中“社会原因”的限制条件。2.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C)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解析:这则启事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照相业“快速发展”,故A项错误;仅凭该启事也不足以说明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所谓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而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实际上都是依附于帝国主义,材料也没有体现半殖民地的色彩,故D项错误。3.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师精调西菜”。这表明(A)A.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B.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C.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D.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解析:根据题干中“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可知,中国饮食受外来饮食影响逐渐增大,故A项正确;B项中的“普通百姓家”表述错误;C、D两项在题干中不能体现。4.《黄帝魂》中记录某人言论说:“中国之陷于异族,则衣服必稍变矣。然元之窃据,不过数十年之久,即为我汉人所扑灭,未有若满清之盘踞二百五十余年,而以半边和尚贻羞我汉人,如今日之甚者也。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他从而提出断发易服,其目的是(D)A.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B.向西方学习与欧美同俗C.推进维新变法运动发展D.进行反清革命思想宣传解析:“中国之陷于异族,则衣服必稍变矣”“满清之盘踞二百五十余年”“发辫之害如此”讲述的是满族压迫的危害,这表明该言论的目的是进行反清革命思想宣传。5.据记载:“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突破,新军的着装学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这反映的实质是(B)A.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B.社会巨变促进军队形式上的近代化C.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D.清政府改革军事,国防力量有所增强解析:为了应对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镇压革命的需要,清政府学习西方练兵技术,编练新军,军队逐渐改变原有装束,形式上朝着近代化方向发展。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6.20世纪60年代末,灰、绿、蓝成了中国服装的主色调,肥、大、宽成了中国人服装的基本式样,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这反映出(C)A.国人追求舒适的生活方式B.国家贫穷落后C.“左”倾思想盛行D.当时的世界时尚解析:由题干中的“20世纪6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中国政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7.近代,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中国,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开始于19世纪(B)A.30年代B.40年代C.60年代D.70年代解析: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随着西方人大批来华而传入中国,从而在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故B项符合题意。8.自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有入戏园书场看戏听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浏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这表明近代上海(D)A.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B.成为西方文化传播中心C.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D.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9.客家民居是中国四大民居建筑之一,是研究民族、民俗、社会人文历史和中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