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修工艺技术综述:大修工艺的发展,是伴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采油工艺的发展而发展,大修井工艺是采油的一部分,由于工艺的需要,修井作业时要改变原井结构,例如钻、固、磨等工序,又吸取了部分钻井工艺技术及参数,从发展的观点看,大修井工艺技术是在钻井工艺和采油工艺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工艺技术。一、大修的目的:解除井下事故、维护井身和改善油井出油条件(或注水条件),从而恢复单井出油(或注水)能力,提高油井利用率,保持油井稳产,最终提高油田的采收率,使油田开发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二、大修的工作原则(大修作业施工及检验依据):在作业中,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只能解除井下事故,不能增加井下事故;只能保护改善油层,不能破坏和伤害油层,只能保护井身,不能损坏井身(开窗侧钻不包括)。三、大修工作的方针:依靠科技、保证质量;安全第一、突出成效。从井下作业修井工艺技术发展及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科学技术始终是后盾和基础,工艺技术不发展、不进步就无法适应油田开发需要,无法参与市场竞争,质量是企业生存的需要,过硬的质量、良好信誉的产品才是顾客的需要;井下作业工作属于高危险性工作,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直接关系到企业形象,四川开县罗家寨“12.23”特大井喷事故,为石油行业在高风险作业的施工安全敲响了警钟;“人命关天,慎之又慎”。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符合经济规律,大修工作要做到油水井有效,公司有利,员工得利,体现经济效益。四、大修施工作业内容:井下故障诊断、检测;复杂打捞;查封窜;找堵漏;找堵水;防砂;回采;修套;套管内开窗侧钻;过引鞋加深;挤封油水层;有水井报废等工作。大修作业内容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而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同时大修工艺技术也将随着油田的开发将不断提高。五、油水井故障的原因1、客观潜在因素:主要为客观地质因素和钻井因素。2、后天因素:主要为油井工作制度及作业不当造成的人为因素。由于地层构造、内部胶结、空隙中流涕等因素造成油井出砂、出水、结蜡、结钙、套管变形,甚至套管穿孔、错断等;由于钻井井身结构设计的不合理、固井质量不合格、完井套管质量差等因素,造成套管破漏、破裂,造成不同层位之间相互窜通等后果;由于油井工作制度不合理,造成采油强度或注水强度过大,引起压力激动,强化增产措施不当、注采结构不合理,造成油井出水、出砂、套管变形损坏卡钻后果;作业不当是由于设计方案有误,如井流体与地层配伍性差、腐蚀性强,各类作业时违反技术标准或操作规程,造成掉、落、卡或对井身的伤害。无论任何井下故障,都将影响油井产量,严重将造成停产,还可能影响其它油井的生产。1四、有关名词及术语1、井下事故:由于各种因素而造成的油水井井内管柱遇卡;工具仪器、钻柱等掉落井内的现象。2、井下事故处理:针对井下事故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及施工过程。3、落鱼:因事故滞留在井内的物体(杆类、管类、工具、仪器等)。4、鱼顶:落鱼的顶端。5、鱼尾:落鱼的末端。6、卡点:被卡管柱被卡段的最上端位置。7、卡钻:凡是所下管柱及工具在井内不能上提,下放或转动的现象。8、打捞:采用相应的措施工具捞出井下落物的作业过程。9、井下作业:为维持和改善油、气、水井正常生产能力,所采取的各种井下技术措施的统称。10、大修:利用一定的工具,采用一定的措施处理油水井事故,恢复油水井正常生产的作业过程。11、人工井底:井底水泥塞顶面位置,其深度从转盘面算起。12、水泥返高:固井时从管外上返的水泥塞凝固形成水泥环后的顶界面位置。六、大修井下工具目前我国各油田在油水井大修作业中,所需用的大修井工具已经逐步形成系列,大致可分为12类。1、捞(管柱打捞类工具):指从套管或油管里面下入的打捞井下落物的工具。捞矛类;锥类;捞筒类;抽油杆捞筒类(组合式捞筒,活页式捞筒)抽油杆杆类(鼻钩;拨捞器);捞钩类;清屑及捞小件落物类(随钻捞杯;一把爪;强磁打捞器)。2、磨:指用来磨掉井内卡钻事故的物体或用来磨掉油管及井内有碍生产的小件落物的研磨工具。主要指各种类型的磨鞋:平面磨鞋,凹面磨鞋,梨形磨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