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质检)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D.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解析:选D。材料中不同的学者对《夏小正》的记录内容认识的角度不同,导致得出不同的结论,这说明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的差异,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C项错误。2.(2020·珠海开学考试)春秋时期祖先的历史一般只追溯到黄帝和炎帝,这与中原各国多为夏商周后裔有关,但到战国时期,人们对祖先的追溯已经超越了本族的局限,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黄帝以前的传说人物出现在战国诸子的著作中。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统治者开始利用神权强化王权B.已能准确了解远古时期的历史C.诸子的历史记述没有史实背景D.文化追根和文化认同意识增强解析:选C。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对于祖先的追溯并无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黄帝以前的传说人物,但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中出现了这些传说人物,这说明战国时期诸子的历史记叙没有史实背景,故C项正确。3.(2020·佛山模拟)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这主要反映了()A.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解析:选C。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的原因在于周公作礼,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与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反映了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故选C项。4.(2020·黄冈质检)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解析:选C。商朝重视“神”,人要屈从于神,周人则认为天人相通,到春秋时期,更加重视“人”,这些变化表明天人关系发生重大转移,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神权色彩并未消失,故A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儒家的“天命观”,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贵贱、主从等人伦关系,故D项错误。5.(2020·洛阳期中)《史记》记载,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田文亲与舍人共饮食,“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魏国贵族信陵君魏无忌“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致食客三千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贵族势力影响诸侯争霸的结局B.社会阶层的分化明显加剧C.权力下移成为诸侯的无奈抉择D.对士阶层的倚重之风盛行解析:选D。材料论述的是战国时期贵族对士阶层的重视,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对士阶层的倚重之风盛行,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贵族对士阶层的重视,但没有体现贵族势力影响诸侯争霸的结局,故A项错误;士仍然属于统治阶层,士阶层的崛起与社会阶层的分化无关,故B项错误;贵族利用士阶层巩固统治,权力没有下移,故C项错误。6.(2020·莆田二模)《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这表明荀子()A.倡导礼法并施B.强调君主专制C.主张重视人治D.具有法治精神解析:选C。“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治的作用,故选C项;“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的主体作用,而非礼法并施,排除A项;秦始皇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