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10月份历史月考试题考试范围:必修一第1、2单元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这反映了()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2.现在的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江浙则被称为“吴越之地”。这些名称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上溯到()A.大禹治水B.商朝的宗法制C.西周分封D.汉朝设郡县3.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这种变化反映了()A.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贵族社会的进一步解体C.西汉的统治基础是下层民众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4.柳宗元《封建论》中说:“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材料肯定了A.九品中正制的科学性B.分封制的稳定性C.三省六部制的合理性D.中央集权的重要性5.《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这表明()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6.下图反映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A.诸侯之盛强,尾大不掉B.(诸侯之变)失今不治,必为锢疾C.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D.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7.实行科举制度,士人可以“怀牒自进”,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试的带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以自由报考。这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增强社会读书风气B.有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C.实现了选举对象的自主化D.加强了对特权阶层的打击8.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A.世卿世禄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9“(它)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各地来管亊”“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文中的“它”是指()A.秦朝的郡县B.西汉的郡国C.宋代的路州D.元朝的行省10.唐初进士只考时务策一门,高宗时增加贴经和杂文(文字写作)对策,开元、天宝年间又增加“诗赋取士”。安史之乱后,要看文章内容如何运用儒家理论,提出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变化说明科举制()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C.促进了政治的发展历程D.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11.唐朝元和十三年,皇甫鎛为了谄媚皇帝,上书请求减少官员的俸禄以节约朝廷开支。皇帝下诏书批准后却被给事中崔祐驳回,事情无果而终。根据材料来看崔祐是下列哪一机构的官员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户部12.北宋宰相出缺时,皇帝经常让某类官员代宰相之职.北宋宰相经常空缺,该类官员往往成为北宋亊实上的宰相。该类官员最有可能是()A.枢密使B.参知政事C.刺史D.三司使13.汉初,皇室子女往往系以母性,皇室视外戚如宗室而不称异姓,太后及长公主在宫廷中拥有发言权,进而衍生出了外家帝舅的贵重之局。这表明当时()A.外戚对皇权构成了威胁B.外戚参政的政治特色C.尚未真正实现专制集权D.郡国并行体制的弊端14.“(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郡之县,其朝庭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15.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C.都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16.宋神宗元丰年间推行新政,以尚书令的副职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长官,右仆射兼中书长官,“则三省互相兼矣”。这有助于()A.裁汰官吏冗员B.促进科学决策C.推动政务统一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