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一、什么是留守儿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二、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三、留守儿童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第一,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第二,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监护不力。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第三,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这样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第四,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这样疏于照顾,人身安全容易忽视。第五,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第六,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再加上经济条件差、生活环境不好等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承受着几倍于同龄人的心理压力。他们普遍存在孤僻、胆小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征,并且诱发一些心理和情感问题。第七,父母外出打工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第八,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由于学生负担过重,学业失败体验过多,师长期望过高,外部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紧张,异性交往与性心理问题等原因,导致许多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与障碍。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怯懦、狭隘、自卑、抑郁、破坏、孤僻、对立等;考试焦虑、师生关系紧张、父母期望过高、家庭不和、异性交往和早恋问题等;中小学生里有各种心理问题但尚未达到明显障碍程度的人数很多。中小学生中,有严重厌学情绪,而且随着年级升高不断增加;在学校里经常或有时感到心情不舒畅,经常或有时感到有许多烦恼的事无处诉说,有的人经常或有时觉得自己在许多方面不如别人,因而时常感到自卑;有的人不希望自己长大,因为越大烦恼的事越多;有的人觉得自己活着没有意思,有厌世的倾向。对这些学生来说,如果不能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改变这种消极心态,那么后果将不仅是妨碍其学业的顺利完成,而且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损伤严重时还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成长。我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四、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第一,学校要有所作为。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三个一点”,即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比如通过造册登记,把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材料记录在案,通过“结对子”的方式,“亲帮亲,邻帮邻”,让在农村工作的党员、教师,常常关心这些孩子,嘘寒问暖等。第二,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