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三大心理冲突与消除对策黄津成(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发表于《教育科学》1994.1促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改革,不可避免给社会带来大量新的问题和矛盾冲突。处于改革浪潮中的青少年,也因此而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要使我们的思想教育、德育工作摆脱被动的局面,从而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研究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正确、有效的教育对策。一、当代中学生的三大心理冲突改革开放的大潮,社会的转型,对中学生产生的影响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这些影响最集中地表现在当今中学生的三大心理矛盾和冲突上。第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生们在家中、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大都是理想化的,这使得他们进入中学前,已初步形成了一种理想模式的观念和人格。进入中学以后,学生们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独立性增强,社会化程度提高,他们开始把眼光投向变化中的社会。这时,理想化的观念将受到根本性的挑战,必然地造成了他们心理上与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具体表现为:1.对未来的高期望和对现实的低评价之间的矛盾中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是理想化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教育体系中得到的是理想化的教育,另一方面,他们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必然地会....将自己关好的愿望投射于理想,寄托于未来。但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由于中学生缺乏理性的、辨证的眼光,使得他们对现实极为不满,评价极低。他们常常因为社会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而把整个社会看成一团糟,全面否定现实生活。对未来的高期望,表现了中学生乐观、进取,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特点。但这种高期望和对现实生活不客观的低评价并存,往往使他们产生一种好高骛远的盲目性情绪,造成对未来的高期望具有极大的脆弱性,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高期望碰到障碍、受到挫折,他们极易走向悲观的一面,对未来失望,对现实气馁,不能再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生活。这对青少年成长显然是极为不利的.2.自我与社会的矛盾自我与社会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中学生自身能力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和矛盾,也即他们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之间存在矛盾。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对自我的过高评价、过高预期的倾向。而生活中自我过高评价和他们的实际能力、经验还不能适应社会要求有着暂时无法调和的矛盾。这类矛盾常会给一些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挫折感,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3.理想生活向往和现实生活感受的矛盾中学生在心目中把学业的顺利,个人充分自由地发展,家庭生活的富裕、融洽等视为理想生活(调查表明,上述学生分别占20.8%、30.6%、19.7%)。但由于社会上把升学作为衡量学业的唯一标准,而我国目前能够顺利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状,使得多数学生无法得到“学业顺利”的体验;个人充分自由发展则更因为社会、家庭、自身条件、能力的限制而难以实现;家庭生活的富裕,对于处于温饱阶段的中国来说,是多数家庭还达不到的;加上目前社会上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一部分学生生活相当困难。这便造成了理想生活向往与现多....活感受的巨大差距。并由此带来很大的折感,导致学生对现实的悲观失望情绪。4.学校理想化教育与社会需求世俗化的冲突从幼儿园到中学,以至大学,我们学校教育都具有理想化、不食人间烟火的脱离现实的倾向,而且这种理想化的思想教育模式几乎保持了几十年的一贯制。我们向学生灌输的道德观念是高层次的共产主义道德标准,而忽视了最基本的伦理层次教育;我们要求学生树立的理想是最高层次的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追求,提倡这些本身并不错。但是,以一种高层次的模式来代替结构复杂、具有多层次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显然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导致了学生形成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感想观念和人生理想。在以往较为单纯的社会生活中,这种差距带给学生的不适应还不明显。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的各种观念由单纯趋向复杂,讲究实惠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校理想化的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世俗化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学生在学校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