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企业公共关系一、考核知识点(一)公共关系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的拓展1、识记:(1)泰罗制与科学管理理论(P243)泰罗制是指由19世纪美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即是指在一切管理问题上都能够而且也应该应用科学的方法,主张一切工作方法都应通过考察由管理者来决定。并提出了科学管理的4项原则:对人的劳动的每种要素规定一种科学的方法,以代替陈旧的、经验的方法;对工人进行科学的挑选,然后训练、教育他们,发展他们的技能,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由工人自己挑选工作,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来训练自己;在工人和管理者之间培养合作精神,以保证工人按科学方法完成任务;在工人与管理者之间进行明确的适当的分工,管理者承担起所有那些他们比工人更能胜任的工作,而在过去大部分的责任都推给了工人。泰罗提供了解决企业管理中两个主要问题的方法: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是提高管理效率。科学管理的目的在于协调这个矛盾,把管理者和劳动者两方面的注意重点从分享经济价值转移到增加可供分享的价值。(2)霍桑试验与行为科学理论(P243-244)霍桑试验:192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率领一个研究小组到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或观察。行为科学理论产生于“霍桑试验”,提出的观点有5点:经济人→社会人;工作方法、条件→积极性;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物质→感情;喜好→沟通。行为科学理论于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首先提出。2、领会:形成“管理理论丛林”的原因(P245-246)“管理理论丛林”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提出。他认为,形成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原因是:(1)、“语义上的丛林”,对组织、领导、管理、决策等术语在用法和意义上的不同。(2)、由于在不同环境和各种各样的情境下使用这些术语,造成了对作为一门知识整体存在解释上的问题。(3)、“先验的假设”,或某些人倾向于抛开过去的观察和分析,因为他们的理论在性质上是先验的。(4)、对原则的误解,当某一项原则不符合实际时,就试图否定整个原则的框架。(5)、“管理理论家之间无能力或不愿意互相了解”,其原因是由于学科或个人之间的职业行话之“墙”,以及维护个人意见或职业愿望。3、应用:如何理解公共关系理论对企业管理理论的拓展(P246-247)纵观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各种管理理论一般都会注重组织内部的整体性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但是,却未对企业的社会属性有足够的认识。公共关系理论贡献就在于它既注重企业内部公众之间的双向、平等的沟通与协调,同时又强调企业与外部社会公众的沟通与协调。公共关系理论认为,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社会公众的组织化程度也在日益增强,再加上大众传播媒介技术的现代化,特别是随着被称为“第四大媒体”的网络媒体的对社会生活的渗透,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态度越来越直接影响着现代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注重企业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与交流,以获取社会公众的接纳与认可。由此看来,作为企业管理重要内容的企业沟通应当是一种全面的沟通,它不仅要从提高员工效率的角度加强内部的交流与沟通,更应该从塑造和提升企业形象的高度出发,主动加强与外部社会公众的沟通与协调。但是,公共关系理论所提倡的全面沟通,不仅仅限于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沟通,而是包括相互理解和情感交流方面的全方位的沟通。这种沟通的成功与否直接涉及到企业能否与外部公众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公共关系理论将沟通理论从企业的内部扩展到企业的外部,拓宽和丰富了企业管理理论的内容,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一种拓展。所以说,公共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管理职能。(二)企业公共关系的概念、作用与特点1、识记:企业公共关系的概念(P247)企业公共关系,是指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与社会公众进行信息双向交流及行为互动的过程,以增进社会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达到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2、领会:(1)企业公共关系定义的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