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惊诧论从三到万一.本周教学内容:《“友邦惊诧”论》《从三到万》二.教学重点及难点:(一)《“友邦惊诧”论》1.学习驳斥反动论点和论据的写法。2.理解反语、排比、反复的作用。3.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反动实质,体会作者的爱憎感情。(二)《从三到万》1.学习通过故事论理的写法。2.进一步体会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议论文特点。3.理解循序渐进、虚心求师的道理,端正学习态度。三.教学内容:(一)《“友邦惊诧”论》1.复习驳论文的知识: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2.介绍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1年12月。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仅3个多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三省。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九·一八”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动员全国人民抗日救国,全国掀起了抗日救国的高潮。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爱国学生两次集会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停止内战,出兵抗日。第一次,蒋介石要学生“忍辱含愤,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第二次,学生在风雨中坚持了一天半,蒋介石大耍流氓欺骗手段,口头表示“三天后宣布出兵抗日”,随即溜之大吉,让人给学生送去一张纸条,叫大家回去“安心读书”。对此,各地群众极为气愤,在12月17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蒋介石见欺骗威胁无效,便下令开枪镇压,当场打死30多人,伤100余人。国民党政府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竟强加给学生一系列罪名,并于12月18日通电各地军政机关严加镇压。鲁迅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就写文章揭露日寇占领东三省的阴谋。在发生南京血腥屠杀后的第三天,又针对上述情况写了这篇杂文《“友邦惊诧”论》。3.读课文,重点理解掌握注释中的字词。4.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找出本文要批驳的敌论点和敌论据敌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敌论据: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5.分析论证层次:这篇杂文以强烈的革命义愤,具体确凿的事实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批驳了国民党反动政府诬蔑爱国学生运动的无耻谰言,猛烈抨击了他们对革命人民的残酷镇压、对帝国主义奴颜卑膝的卖国投降政策,—针见血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他们妄图瓜分中国的罪恶阴谋。本文按结构和驳论层次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摆出敌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敌论据: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在摆出敌论之前,先交代了关于学生请愿的情况,它的作用一是揭露事实真相,揭示学生请愿的原因,为下文的逐层批驳做准备;二是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为下文无情批驳蓄势。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针对敌论点,逐层批驳。第一层(第2--4自然段),批驳敌论点中的“友邦人士,莫名惊诧”,揭露“友邦”的丑恶本质。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以无比愤怒的语气,揭露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了”,以铁的事实作对照,尖锐指出: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他们毫不惊诧;对于国民党反动统治以及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们毫不惊诧;而惟独对于学生爱国抗日的正义行动,他们就“莫名惊诧”了。可见,他们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同伙,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后台,是中国人民的死敌。这就剥掉了“友邦”的画皮,露出了他们丑恶的嘴脸。第二层(第5自然段),批驳敌论点中的“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揭露“党国”的反动面目。第三层(第6、7自然段),批驳“友邦”与“党国”狼狈为奸,互相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罪行。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这里摘引了《申报》的新闻,报道了“党国”官员无恙,同时还报道了学生死伤的确数。这就充分地证明了强加给学生的罪名纯属捏造,而“国府”才是屠杀爱国学生的刽子手。文章最后点出“友邦”瓜分中国的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