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第4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6·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月考)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来,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其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C.设置通判,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D.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解析:选D。A项反映的是削弱地方权力;B项反映的是分割相权;C项反映的是分割地方官的行政权,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A、B、C均未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D项反映的是把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最后集中于皇帝手中,最为“全面”,故选D项。2.(2016·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D.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解析:选D。隋唐后期直至五代十国,节度使控制藩镇发展地方势力形成割据局面,宋初太祖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其中一个特点就是重文轻武,故D项正确。题干中的时间范围是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是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影响,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三公九卿”是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不是宋朝之前的隋唐时期的,故B项错误;秦朝废除世卿世禄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C项错误。3.(2016·广东汕尾调研)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据此推论符合史实的是()A.唐朝尚书省是临时机构B.元朝始设地方监察机构C.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行省不受中央的节制解析:选C。“尚书行台”指的是中央权力机构的外派机关,以题干意思,元代之前都属于临时机关。唐朝尚书省是中央机关,不是临时机构,故A项错误;地方监察机构在元之前就已经有了,故B项错误;行省属于中书省的外派机构,而且成为了常设机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故C项正确;行省依然受中书省管辖,故D项错误。4.(2016·浙江温州平阳中学模拟)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解析:选D。元代行省的设置打破原来依据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的原则,目的在于通过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打破原有依据有利地理区划而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从而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秩序,故答案为D项。5.(2016·湖南雅礼中学月考)南宋末年文天祥亦曾感慨:“自魏晋以来至唐最尚门阀,故以谱牒为重,近世此事寝废,予每为之浩叹。”这表明()A.中国历代政府重视谱牒B.文天祥对于门阀制度非常重视C.士族制度在南宋已经消亡D.科举制度有利于谱牒门阀制度发展解析:选C。由题目中的信息“魏晋以来至唐……以谱牒为重”可知自魏晋才开始重视谱牒,并不是历代政府,故A项错误;文天祥只是对“以谱牒为重”这一现象的消亡表示叹息,并未涉及对门阀制度的重视,故B项错误;题目中的信息“南宋末年文天祥……感慨……谱牒……废”说明士族制度在南宋已经消亡,故C项正确;科举制度废除了以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改以考试选官,故D项错误。6.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墟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舍、圈、集、场等词语。这反映出当时()A.城市类型繁多B.农村商业发展C.农业生产地位下降D.市场管理有待规范解析:选B。在宋代乡村定期集市有了较大的发展,广大地区仍称这种集市为草市,两广称为墟市,还有的地方称为亥市、村市、山市、野市、小市、早市等。材料并没有反映城市的类型,故A项错误;出现众多乡村集市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