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期末复习题2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米饭煮熟B.液化石油气燃烧C.水沸腾D.菜刀生锈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天热吃雪糕时,发现雪糕慢慢熔化B.洗净的铁锅常会出现锈迹C.潮湿的衣服在空气中放置会晾干D.夏天从冰箱取出的瓶子外壁迅速附着一层水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燃放烟花B.石蜡熔化C.滴水成冰D.玻璃破碎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河水B.氯化钠C.碘酒D.空气5.下列图标中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①②③④⑤A.①②B.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④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实验用剩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B.给烧杯加热时,要垫上石棉网C.向燃烧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D.给盛满液体的试管直接加热7.下列情况中:①燃烧氢气②燃烧烟煤③工业废气的排放④植物光合作用⑤燃放鞭炮⑥飞机、汽车尾气的排放,会引起大气污染的是()A.①②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⑤⑥D.②③④⑤8.市场上销售的食盐有加钙盐、加锌盐、加碘盐等,这里的“钙”“锌”“镁”指的是()A.分子B.元素C.单质D.阴离子9.房屋发生火灾时,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其主要目的是()A.隔绝空气B.清除可燃物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降低可燃物的温度10.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选项事实解释A1滴水中有约1.67×1021个水分水分子很小子B多数物体热胀冷缩分子间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C加热红色的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D移动硅原子构成中国两个字原子在不断运动11.NO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而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在实验室中,收集NO可选用的收集方法是()A.排水集气法B.向上排空气法C.向下排空气法D.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12.植树造林有助于减少空气中的哪种成分的含量()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稀有气体13.关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和铁丝生锈的说法正确的是()A.铁丝燃烧产生白烟B.铁丝生锈是剧烈的化学反应C.铁丝燃烧的产物是Fe2O3D.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14.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液态空气B.双氧水C.蒸馏水D.高锰酸钾固体15.某反应为SO2+2CO=2X+S,则X为()A.CB.CO2C.CS2D.COS16.“南澳一号”考古中,潜水员携带压缩空气瓶进行水下探宝。空气可被压缩说明()A.分子由原子构成B.加压时发生反应生成氧气C.分子体积很小D.分子间有空隙17.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以表示为:Li+Mn02=LiMn02,该反应属于()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以上都不属于18.下列使用的材料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A.用钢铁建造奥林匹克中心B.使用铝合金制作亚运火炬C.采用金、银、铜制作奖牌D.用塑料制成比赛帆船船体19.下列关于臭氧(O3)和氧气(O2)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们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B.它们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C.它们都属于氧化物D.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20.对下列现象或做法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洒到地面上的酒会使房间充满酒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D.膨化食品变得不再松脆,是因为食品可能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21.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B.图示中共有4种分子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矿泉水B.氢气C.食醋D.牛奶23.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块受热变为液体B.熨斗通电后变热C.吃进的食物被消化D.樟脑球在衣柜中消失2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铝B.硅C.铁D.氧25.碳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A.电子数不同B.质子数不同C.中子数不同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26.下列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A.ZnB.CuC.FeD.Mg27.铝能制成铝箔是因为铝具有()A.延展性B.导电性C.导热性D.抗腐蚀性28.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A.甲烷B.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