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与对策多媒体的应用给现代课堂注入了许多鲜活的血液,其最突出的功能在于化抽象为形象,使课堂具有更多的可感性,促进学生的理解。但是,随着多媒体手段使用的越来越频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如果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不但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是画蛇添足,让语文课成为“四不象”。面对许许多多的问题,也促使人们对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进行冷静的思考,并作出相应的改革。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1.以课件定教法、学法,轻视学生差异性。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教育网站应运而生。通过网络,教师可以下载到许多课件。这些课件大都来自于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相对来说,使用这些课件的学生,素质也相对高些。我们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地域的差距和学生的差异,一丝不改,拿来就用,让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去适应课件。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本来,多媒体是绿叶,学生的学习是红花,现在却成了学生是陪衬,展示多媒体课件成了主角。2.盲目滥用多媒体,轻视教学目的性。我们一些教师认为,只要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特别是在研究课、公开课、竞赛课上使用多媒体就一定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因此,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费时费力地把课文插图、挂图等许多现成就可以用的教具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示,其实,有必要这样做吗?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会学、能学,其他一切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方法都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说更应该提倡多利用身边那些经济实惠、简单实用的教具来辅助教学。多媒体的使用,要针对文中的重难点来进行设计,不应该为使用而使用。崔峦老师曾说过:“重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非是课件、媒体多多益善,要因需而用,适时适度,恰到好处;要用在关键处,用在点子上,使复杂的简单化,抽象的形象化,平面的立体化。”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的指导思想了。3.为技术而技术,轻视基本教学手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范读,除了声音,其体态和表情也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听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也有利于学生模仿教师朗读。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忽视范读,借助多媒体到课堂上一放了之。课堂板书,有些教师一个粉笔字都不写,全借助投影或者课件来教学。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文学理论上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若以多媒体演示取代文本教学,其结果将会造成形象的单一、思维的定向,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就会表面、肤浅,对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的理解就会简单、苍白,对景物、场面的感知就会缺乏立体感,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将受到某种程度的禁锢。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发挥应有作用的途径(一)运用多媒体的组合,突现教学的总体思路。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荷花》这篇看图学文,是文坛巨匠叶圣陶先生的杰作。从个体看,荷花色香具全,姿态各异;从整体看,满池荷花挨挨挤挤,无风静态极美,有风动态更美。上飞蜻蜓,下游小鱼,意境如诗,犹如一大幅活的画,令人赏心悦目。根据本课教学要求,为了达到激发兴趣,深化认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种媒体的组合使用:导入重插图,学文用投影,朗读用录音,在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自制的复合式抽拉投影片,体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感,待到最后一教时播放荷花录像,这样循序渐进,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辅之以学生看听说想读练的训练,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1.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学习的动机。如教《锄禾》,导入新课时,设计一组“动画”:“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辛勤的农民手拿锄头用力地耕种,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