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1.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古人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理解错误,原文是说“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而是为了一展胸襟。”)2.C(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不可知论错误,文中明确指用指出“巍巍乎……”指“高”,“逝者如……”指“远”)。3.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以偏概全,“又是中国古代文人登高时一贯抒发的情怀”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可知,古代文人登高都“胸怀治世救国理想”,但具体抒发的情怀不尽相同。)4.AD(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因为无法解决生计问题,之后又投奔刘裕”错误,他投奔刘裕,是因为在王凝之、桓玄处时,和他们脾气,看法等不相投。C.“以明确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展开全文”有误,文章后半部分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E.原文说“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生活”,不是一直拮据。)(4分,每项2分。)5.①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对他最终归隐产生了一定影响。②政治上不得志,不被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兼济天下的抱负。③陶渊明是正统文人,他的忠君思想使他不满当权者篡位的行为。④厌弃官场生活,面对屈辱时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爆发,最终归隐田园。⑤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极大地影响了他,他思索感悟到了天人合一的快乐,决定归隐。⑥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感受到流连山水田园的自得快乐。(3分,每条1分,三条即可。)6.①陶渊明的归隐是个人之幸,归隐使他脱离了黑暗的官场,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田园生活,精神上自由畅快,获得了重生。②陶渊明的归隐是中国诗歌发展之幸,他归隐后诗歌创作达到了最高境界,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世读者留下了优美的田园诗篇。③渊明的归隐是中国文化之幸,他归隐后文章中关于桃花源的美好理想,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为历代抛却利禄功名的文人提供了心灵的寄所。(5分,每条3分,两条5分。按“评—叙—析”模式作答)7.CE(5分,答对一项3分,二项5分。A.全文的线索是“招收木笛手”,“富有强烈的”表述语气太重。B.文中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D.大师最后录取朱丹是因为认识到他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因而能够理解他,接受他。8.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③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从渲染氛围、推动情节、烘托人物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1分)(3分)9.①能坚持自己的理性选择,主要表现在终试中坚持不吹奏欢乐曲。②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主要表现在: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纪念碑前的吹奏;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乐团录取。③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用木笛吹奏起悲凉隐忍的乐曲。(每个特点2分共6分,第一个得分点如果考生答出其他形象特点,若在理也可,第二、第三得分点必答。)10.D11.C(A.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B《离骚》为抒情诗。D列传是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12.A(A“自命清高”分析错。)13.(1)屈原坚持正道,行为耿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小人离间他们,(他)可以说处于困境啊。(得分点:正道直行,事,间,穷各1分,句意通顺1分。)(2)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枯瘦。(得分点:被,颜色,形容,枯槁各1分,句意通顺1分。)【参考译文】屈原,名字叫平,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要走草稿,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