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詹姆斯与世界主义作为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1843―1916)不仅留下了卷帙浩瀚的长短篇小说和丰富的文艺理论著述,而且还在小说领域里进行了积极的革新,拓宽了英美小说的表现领域和表达方式,有力地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西方学术界对詹姆斯的研究从未间断并已经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时至今日,西方各种当代理论家往往也把他视为检验他们各自理论的试金石,正如J.弗里德曼指出:“每一个文学理论批评浪潮都声称詹姆斯体现了他们的理论并以重读詹姆斯来展示其风格。甚至在评论界的重心转向后殖民主义、种族批评研究、性别研究的今天,詹姆斯仍然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和批评家。”(Freedman1998:1)显然,詹姆斯的经典地位与潜在价值不容怀疑。在詹姆斯的小说研究中,“国际题材”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而其“国际题材”小说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观念――世界主义――却一直被学界忽视。应该说,对于詹姆斯的世界主义思想,评论家早有所察。在20世纪20、30年代,以V.w.布鲁克斯和V.L.帕林顿为代表的美国文学史家们对詹姆斯的移居海外大肆批判,认为他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而他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最终导致他的作品“远离美国实际生活”。帕林顿写到:“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成为世界主义者是不利的,因为果实的香醇离不开故乡的沃土与阳光的滋润。”(Edel1953:15)但T.s.艾略特和E.庞德等对詹姆斯的这种“国际品质”(internationalqualily)却表现出了积极的支持态度。艾略特指出:“无论何地都保持着外国人身份更有利于他(詹姆斯)发挥自己的民族智慧。”(Clarke1991:304)庞德更是对詹姆斯的这种品质推崇备至:“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人能像他(詹姆斯)一样不辞辛劳地创造着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没有等级划分,不为消除差异。这种交流认同差异,承认差异存在的权利,并乐于发现差异。”(Clarke1991:313)庞德的评价正切中了詹姆斯的世界主义文化理想。但是,詹姆斯世界主义思想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这些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表达的?他的这些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学术界却一直没有相关的论述。因此,本文试图从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及其作品创作的文化语境出发,以文本分析为依据,结合相关世界主义思想理论,考察詹姆斯的世界主义文化观。世界主义思想在西方源远流长,大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犬儒主义和斯多葛学派的“世界公民”(COS―mopolite)观念。随着古希腊小国寡民城邦制度的解体以及罗马、马其顿等大型帝国的诞生,各种族的人们都共同生活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之内,种族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日益增多,原有的狭隘的种族观念逐渐淡化,个人与人类整体的关系优于个别种族、国家的关系,一种世界主义思潮悄然兴起。在罗马帝国土崩瓦解和欧洲民族国家兴起之后,这些早期的世界主义思想逐渐被民族主义所掩盖。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理性”的名义,再次掀起了世界主义的浪潮。启蒙哲学家们,如康德、费希特、福斯特等人,都试图建立超验永恒、普世皆准的真善美标准,认为普遍性的“理性”将战胜民族性(地方性)的历史、习俗和偏见。在19世纪后期的民族国家理论和文化批评哲学中,它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狂热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情绪逐渐压倒了世界主义的声音,并最终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驱动力。二战以来,痛定思痛的人们对这场人类浩劫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在今天,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时代的来临,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世界主义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世界主义思想再次蓬勃兴起,吸引了无数学者的眼光。世界主义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庞杂的概念,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而本文仅仅借用其文化方面的内容来剖析詹姆斯的文化思想。世界主义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怎样对待和处理“他性”和“差异”。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学者都有相应的论述,但总体上都强调民族和文化平等、推崇对话和交流、强调文化包容和自由等。乌尔里希?贝克的一段论述恰如其分地道出了世界主义者对待和处理“他性”和“差异”问题的观点和态度:世界主义区别于前面所提到的所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