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井冈山研学心得VIP免费

井冈山研学心得_第1页
1/4
井冈山研学心得_第2页
2/4
井冈山研学心得最初听说井冈山,那是在小学课本上,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当时年少懵懂,不理解其蕴意;再后来是读毛主席诗词,提到井冈山,提到黄洋界,成为了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最近听到井冈山,是国家领导人的多次视察参观活动的报道,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的"瓶颈"在于老少边穷地区能否脱贫致富,井冈山作为革命老区之一,是国家重点关心的地方。这次能够借着培训研学的机会,零距离走进心驰已久的地方,很是激动。关于本次研学,本人才疏学浅,领悟不了深意,印象深刻的有四点:一个数字,两位英雄,三首诗词,四句精神。一个数字。15744相信只要去过井冈山,瞻仰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同志,对这个数字是铭记在心。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1000余人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2000余人和湘南农民军8000多人到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到1930年2月,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达到四万多人,其中有名字的只有15744人,其余三万多人为了革命斗争的胜利,到死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留下。“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不光是在中国革命的路上,在中国建设、中国发展以及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人在忘我牺牲、前赴后继,这是为什么。走进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堂的大厅,毛主席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五个大字突兀醒目,在吊唁大厅的墙壁上刻着15744位烈士的名字,厅正中安放着一块无字碑,那是无名烈士的碑,我们献上花圈,鞠躬默哀,站在时空交界的门口,聆听英烈的声音,感受生死的对话。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两位英雄:王佐和袁文才在研学期间,王佐烈士的曾孙王华文和袁文才的孙子袁建芳,现场给我们讲述了自己先烈伟大而悲惨的一生。在毛泽东进入井冈山后,王佐和袁文才作为当地势力最大的武装组织,第1页共4页虽有绿林好汉之名却行的是劫富济贫之实,可谓梁山好汉替天行道者。在毛泽东同志多次真诚的团结、说服后,加入了工农革命军,并担任重要岗位,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28年7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不明就里的做出了要诛杀王袁的决定,虽然一开始遭到毛泽东同志的坚决反对,到1930年2月还是被处决。如今社会物欲横流、繁华空前,我就是一俗人,也没有英雄的先烈,感受不到先人被错杀的悲愤痛心,体会不到烈士后代的生而不凡。但从他们平淡的字里行间我能感觉到他们两个家族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信仰,当年王、袁二人被错杀的怨气和仇恨没有传递下来。可能在王袁二人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那时候,心里就想好了脑袋掉了也就碗大个疤,应该是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先烈的血,生死早看透,只要主义真,亦正亦邪亦英雄。三首诗词: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1928年8月,湖南江西敌军乘红军主力未归,重兵围攻井冈山,红军守军不足一营,凭借黄洋界天险,居高临下,奋勇抗敌,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胜利的保住了根据地。这首词高度概括了井冈山战斗形势,表现了革命军民众众志成城、英勇斗争、乐观自信的斗争精神。念奴娇·井冈山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第2页共4页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阔别38年又一次来到井冈山,在茨坪住了7天,会见了老红军、革命烈士家属(包括王袁遗孀),参观了当年的八角楼遗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井冈山研学心得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