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课发言稿总体上我们科学研究水平不如西方,西方评诺奖对中国也存在很严重的歧视,歧视我们有些科研成果其水平不在诺奖之下。我在3-4个国家工作过,在国外上过学。我知道其中原因。确实,现在中国还没有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人才。中国没有像样的科学家,没有一个经济学家。有的都是政府官员,诗人,书法家,艺术家。。。,这样的人才太多。这些人能带动经济发展吗。其实中国人很聪明,和任何民族比都不落后。有一个数据很说明问题,凡是从中国考出去的留学生在国外的大学成绩都名列前茅。中国人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没问题,但参加工作后,出的成绩就远远比不上西方人。问提出在中国人的工作方式差,解决问题的思路有问题,遇到问题不会解决,思想僵化,没有实干精神,好大喜功,不务实。中国人注重学历,不注重能力,注重知识,不注重方法和创造。注重表面,不注重实质。归根到底是中国的教育带错了路。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害人的教育。把中国人都教育成书呆子,知会学习,不会创造,知会背诵诗歌,公式,古文,成语,不会拿到实际当中用。实际动手能力极差,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极差。我在国外见过的例子太多了:一个中国的博士不如外国的一个中专生。希望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在物理化学医学诺贝尔科学奖方面,除了杨振宁、李政道以美籍华人得奖以外,咱们中国的科学界居然一文不文。中央希望中国能够多出大师级的科学家。但是中国科学界的确是不太争气。究其原因,教育改革的混乱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说,获得诺贝尔奖“需要很长时间”。代表人物是80高龄娶了个年轻美眉做老婆的美籍华人诺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他在华中科技大学演讲时说:“再等10年至20年,中国肯定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要想获得诺贝尔奖,必须要在某一方面有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有了成果才有资格说接受时间的第1页共5页考验。中国目前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研究处在世界最前沿。杨振宁先生没说,可能他也回答不出来。一点眉目都没有,就敢肯定10年至20年后拿诺贝尔奖,杨振宁先生不是在安慰大家,就是在信口开河。还有说法更离谱,竟然怀疑诺贝尔奖评审不是很公正。一位颇有名气经济学家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当中,大概有一半的人是自己投自己的票,由于评审委员会当中国籍的经济学家少,所以中国经济学家拿不到诺贝尔经济学奖。无法辨别这位经济学家是吹牛还是开玩笑。我想提醒这位经济学家的是,你笑掉了我的大牙,当心我找你赔医药费。反思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其实应该从有没有创造能力方面入手。诺贝尔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或医学奖、文学奖、经济学奖)的每一个奖项,实质上都是在鉴定和评价被提名者的创造能力,成果只不过是创造能力的必然结果或者说体现方式。中国人缺少的恰巧就是创新能力。虽然现在没人再用“古代四大发明”来遮丑了,但当代中国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发明创造,确实是寥寥无几。而中国人缺少创新能力,又是中国教育模式的必然结果。曾在英国牛津大学作访问学者的中国人吴勇,出过一本书叫《牛津感悟》(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这本书中,作者有一个关于牛津如何重视学生创造潜力的例子。苏格兰北部边远地区一个教育相对不发达的郡,有一位女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达到了全a,符合牛津大学的录取标准。这是近百年来当地第一个达到牛津录取线的毕业生,当地政府对此极为重视。但牛津大学录取学生必须经过面试,教授在面试后认为该学生不具备牛津大学要求的创造潜质,拒绝了她的入学申请。当地议会将此事反映给英国中央议会,议员们就找到教育大臣,请他出面说情,希望给予破格录取。在被牛津大学婉言拒绝之后,教育大臣又找到当时的副首相前去求情,还是遭到拒绝。无奈之下,副首相只得请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出面疏通。虽然首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牛津大学仍然表示不能接收,理由就是一个:在招生问题上,任何人无权更改学院教授的面试结论,这是牛津大学几百年来的传统。布莱尔当然觉得很没有面第2页共5页子,在此后的一个私人场合,当提到牛津大学的时候,他不自觉地说了一句牢骚话:牛津大学真是太古板了,要与时俱进,必须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