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精确预测·命题前瞻1.东汉后期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姓,所以州郡大吏就带有世袭性。由此可知()A.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B.东汉时期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C.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的选拔朝廷官员D.豪强士族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解析】选D。东汉后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导致州郡大吏带有世袭性,这说明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地方政权而不是中央政权,排除A;东汉时期贵族政治不是健康的官僚体制,没有较强生命力,排除B;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2.公元521年,梁武帝曾多次下诏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解析】选C。由材料内容可知梁朝政府要求郡县“置孤独园”,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选C;由材料中梁武帝“多次下诏责令郡县置孤独园”,说明非无为而治,排除A;材料中梁武帝仅要求“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而不是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排除B;材料中梁武帝仅要求“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社会福利权仅涉及孤儿与单身老人,因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备,排除D。3.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解析】选A。据材料“唐太宗曾签署一份……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门下省对皇权形成制约,故选A;材料只涉及太宗时期,没有和其他时期形成对比,无法得出发展到巅峰的结论,排除B;据所学知识门下省负责审议,排除C;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排除D。4.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宋初()时期太祖朝太宗朝曲宴记载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诏宰相、近臣赏花于后苑”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雍熙二年,“诏辅臣、翰林、枢密直学士宴于后苑”开宝九年,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于长春殿”淳化三年,太宗率近臣和馆阁学士登秘阁“观书”,“赐从臣及直馆阁官饮”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解析】选D。从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表中看出,太祖朝以武将为主到太宗朝变为文臣为主,这说明北宋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故选D;材料不涉及边患问题,且有宋一代边患一直存在,排除A;材料说的是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情况,没体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排除B;从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表中得不出科举制度日益完善的结论,排除C。5.下表是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四选”官员人数统计表。据此可得出的史实是,南宋()官员科举出身荫补出身其他共计尚书左选9251380862391尚书右选77210516843866侍郎左选9458692662217006侍郎右选41511702348415601合计1087522113587638864A.逐步取消世卿世禄制B.科举制发展到成熟阶段C.平民入仕受到了阻碍D.统治基础已扩大【解析】选C。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南宋尚书、侍郎等科举出身人数较少,占三分之一,荫补出身、其他所占人数较多,说明平民入仕受到了阻碍,故选C;军功爵制度实行后逐步取消世卿世禄制,排除A;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南宋尚书、侍郎等科举出身人数较少,占三分之一,说明宋代科举制存在弊端,排除B;材料未将宋代与其他朝代统治基础比较,排除D。6.《宋史》载权臣吕惠卿之弟温卿以不法闻,大理正张近受诏治理,哲宗皇帝谕之曰:“此出朕命,卿无畏惠卿。”张近对曰:“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材料体现了宋代()A.司法实践中官员的法治意识B.司法事务独立于皇权之外C.理学坚定了司法官判案立场D.礼法合一的传统受到破坏【解析】选A。“法之所在,虽陛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