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减法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学科一年级下册“加与减(一)”主题单元《做个减法表》执教老师张晓萍【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把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理成一个减法表,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这是对于20以内退位减法的一个系统的复习与整理。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体会数学学习中的有序思考问题的思想。【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十几减几的算理,掌握了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并能熟练进行计算,但对其认识还不全面,对该知识的掌握还有些片面,不够系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20以内退位减法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掌握。【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本着这一理念,在本课的设计中将学生已有的分类的思想,以及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两个知识作为基础,进行一个知识的探索交流。【教学目标】1、经历整理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表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整理的过程。2、进一步巩固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3、在整理的过程中体验有顺序地思考的方法,体会按照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整理方法,感受整理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时间】2014年3月5日【教学过程】一、口算导入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题卡片,学生快速口答结果,并将算式贴在黑板上。11—4=713—6=716—9=717—9=818—9=912—6=612—5=714—7=712—3=915—9=6二、寻找减法表1、学生观察口算题卡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口算卡片排放的杂乱,并尝试寻找算式中的共同点。师:看到黑板上的这些卡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感受到算式排放得很乱)师:观察这些卡片,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有办法让他们变得不乱吗?(学生先思考后,与同伴讨论一下自己的解决方法。)根据观察,可能会发现这些算式按类分一分就不那么乱了,可以按得数是7分一类,按减数是9分一类,或按被减数12分一类。2、根据上述的经验结果,请学生四人一小组取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卡片(45张),先请学生说说看到这45张杂乱的算式卡片的感受,并请小组商量讨论如何将杂乱的卡片有规律的排放,最后根据讨论结果有序排放卡片形成一个减法表。师:请同学们把所有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都摆在课桌上,请各小组代表说一说,看到这些卡片,你有什么感受?师:四人一小组讨论“怎么让这些卡片变得不那么杂乱?”(学生有了上一环节的局部整理基础后,对于整理20以内的所有退位减法算式就有了一些想法)根据学生所提出的整理想法,小组展开做减法表的任务。3、展示学生所做的减法表(学生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减法表)10-1=910-2=810-3=710-4=610-5=510-6=410-7=310-8=210-9=1(学生将所整理的减法表展示,并介绍一下自己整理的方式)三、发现规律1、教师展示学生整理出来的第一种减法表,请学生找找这个减法表中的规律。师:这是你们整理的减法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根据以往整理10以内加减法表的经验,学生会横着看看、竖着看看、斜着看看说说发现的规律。横着看:从左往右,被减数都相同,减数每次多1,差每次少1。竖着看:从上往下,被减数和减数每次多1,差不变。斜着看:从右往左,被减数每次多1,减数不变,差每次多1。11-2=911-3=811-4=711-5=611-6=511-7=411-8=311-9=212-3=912-4=812-5=712-6=612-7=512-8=412-9=313-4=913-5=813-6=713-7=613-8=513-9=414-5=914-6=814-7=714-8=614-9=515-6=915-7=815-8=715-9=616-7=916-8=816-9=717-8=917-9=818-9=910-1=911-2=912-3=913-4=914-5=915-6=916-7=917-8=918-9=910-2=811-3=812-4=813-5=814-6=815-7=816-8=817-9=810-3=711-4=712-5=713-6=714-7=715-8=716-9=710-4=611-5=612-6=613-7=614-8=615-9=610-5=511-6=512-7=513-8=514-9=510-6=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