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明代作品,也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本书以“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内容,记叙了将近一百年的历史情况。本书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以蜀汉为正统,贬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有缺点:“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白帝托孤孔明班师秋风五丈原三分归晋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曹操用计--又奸又滑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岭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十分险要,双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军可由此攻郿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这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慎,末敢造次行事”“不肯弄险”的特点,料到孔明不会“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必出兵斜谷,来取郿城”,于是派兵据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亭的一条大道,离长安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明由中路取郿城,司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故事背景蜀魏秦岭子午谷斜谷阳平谷险近远嵋城长安汉中街亭(马谡)列柳城(高翔)(魏延)(王平)双方将领:魏:司马懿,张颌,司马昭,申耽,申仪,郭淮,曹真蜀:诸葛亮,马谡,王平,高翔,魏延,赵云,邓芝;杨仪,关兴,张苞,张翼,马岱,姜维全文思路(故事情全文思路(故事情节)节)细作急报细作急报孔明调兵、王平辅佐、高翔备救孔明调兵、王平辅佐、高翔备救魏延据要、赵邓疑兵、自出斜谷魏延据要、赵邓疑兵、自出斜谷马谡拒谏、司马探营马谡拒谏、司马探营双方激战挥泪执法挥泪执法引子引子开端开端发展发展高潮高潮结局结局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传统艺术中就有“失空斩”的京戏。但就“失街亭”这一“折子”而言,又自成首尾。点将是情节的开端,据山扎营是情节的发展,激烈的街亭交锋,拉锯式的鏖战是情节的高潮,退守阳平关是情节的结局。就一个故事来说,又启束相应,相对独立。失空斩司马懿诸葛亮诸葛亮马谡马谡王平街亭“失街亭”的情节相当单纯,但作者却尽可能写得丰富多彩,把内部和外部的多条矛盾线索网织在一起,多方面予以展开。诸葛亮和马谡的矛盾是一条线,马谡和王平的矛盾是一条线,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矛盾是一条线。这些线索相互牵制,烘云托月,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们虽然交错起落,但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矛盾线索蜀相杜甫书愤陆游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81~234)三国时政治家、文学家。字孔明。早孤,后躬耕于南阳隆中)。素有大志,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草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次年,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刘备称帝,拜他为丞相。刘禅继位后,蜀汉事无巨细,都取决于他。他曾南征,平定了诸少数民族地区,有七擒孟获等事。后又率诸军北驻汉中,六出祁出、多次伐魏,终因兵少势单,且粮草不继,未能成功。最后病逝于军中。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其代表作有《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建兴六年上言》(又称“后出师表”)。忠诚的典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