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敬而远之”如何界定“文学大师”?在文学领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文学大师”是一个民族杰出的文学工作者,是民族心灵史的书写者,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者,其地位是历史的决定、人民的选择,经过了文学史的检验和评价。“文学大师”的相对确定性·确定性“文学大师”,其在文学领域有独特的成就,其作品能够蕴含或揭示普遍性的规律和意义,普适性很强,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文学大师”的相对确定性·相对性“权力话语”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科学并非通过累积客观认识,而是通过建立起相当稳定的“话语规范”——由各种概念坐标任意交织成的网络——不断扩大知识的阵地。这些“话语规范”决定在一个时代中人们要讨论什么、理解什么、如何理解,什么是异端邪说,什么是无意义的胡说八道。看一看,你了解多少?莎士比亚(英国)但丁(意大利)塞万提斯(西班牙)《神曲》《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歌德(德国)巴尔扎克(法国)维克多·雨果(法国)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弗兰兹·卡夫卡(奥地利)海明威(美国)拜伦(英国)雪莱(英国)《变形记》《乡村医生》《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唐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鲁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鲁迅”笔名的由来鲁迅使用的笔名,据鲁迅夫人许广平统计,至少在80个以上;据有关资料统计,则总共有158个。笔名之多,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鲁迅使用的笔名,大多有深刻的寓意,丰富的内涵。据考察分析,他早年运用的笔名,含有“希望、鼓励、奋飞”等意义。如“遐观”,远看之意。“唐俟”,徒然等待之意,以示对辛亥革命后的现实的失望,并表示将投身新的战斗。“黄棘”,奋发、前进之意。黄棘为神话中的木名,用其策马,使之飞奔疾驰。笔名“霍冲”、“令飞”、“迅行”等均属此类。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生平《呐喊·自序》第一件事: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童年时代、少年时代)。“坠入困顿”的直接原因有两个:(1)祖父为别人科场作弊而被下狱。为救祖父家里变卖家产。(2)祖父的事引起的风波刚平息,父亲又得了水肿病。这真是雪上加霜。为给父亲治病鲁迅家几乎倾家荡产。青年时期的鲁迅这两大认识成了鲁迅以后思想、创作主题的重要来源,也成了他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契机。他后来赴日本留学学西医,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中医耽误的人(另一目的是为国家,他曾说,“如果发生战争,他可以去当军医”)。·两大深刻认识:(1)看到了世人的嘴脸(势利的嘴脸)。你兴盛时,他逢营、巴结,一旦失势,则鄙视不屑。(2)中医误人。这是鲁迅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没有这个转折,也许就没有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鲁迅。没有这个转折,20世纪的中国可能会多一个医生,却少了一个思想、文化、文学伟人。第二件事:幻灯片事件1909年从日本回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满怀希望迎接这场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可是,他失望了……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特殊的追求:“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第三件事:对辛亥革命的失望前者,成了鲁迅以后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改造国民性,启蒙”;后者,则成了鲁迅创作的丰富的精神和艺术的来源之一第四件事:五四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