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第十中学考点扫描:•1.理解B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3.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题概说:•选材:•题型:•赋分:调整以散文为主,小说偶有涉及主观题+文学鉴赏短文写作题17分+16分=33分答题误区:•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模棱两可,心中无底•只图简单,答案缺漏•惟恐漏答,多多益善•语句不通,表意不明经典回放:18.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4分)答案:19.“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他的态度与心理发生了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4分)答案:他知道别人把他视为难以接近、难以了解的怪人,厌恶别人打扰;(修辞义变成本义)(2分)了解到客人来访的意图后,他感到欣慰,语带幽默。(语境义.表达效果)(2分)贝多芬了解到客人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把他看作一个厌世者,而是认为他有着“真实的好灵魂”(2分),并准备把他(生平、消息、真实的好灵魂)介绍给大众。(紧扣语境)(2分)喻义喻义原因.角度答题区域语境20.“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4分)答案:2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巨人”的基本特点?(5分)答案:心里的音乐(1分);大自然(1分);生的意志和高尚的精神(2分)(找语境,简要概括,注意要点全面)聋子;服饰”十分陈旧””不整洁”;身材高大,有力量;语言简洁,有个性等坚强孤傲;充满激情;高尚精神;挚爱音乐;忘我工作等(答对任意5点计5分)(分类概括.题目隐含要求)主旨信息外在特点:内在特点:答题对策:•总观全局——抓文脉•审清题干——明信息•定位扫描——找语境•摘取关键——巧概括•准确表达——再润饰阅读体验阅读体验::《合欢树》——史铁《合欢树》——史铁生生阅读体验阅读体验::《合欢树》——史铁《合欢树》——史铁生生教材链接:《我与地坛》《我与地坛》高考链接高考链接:2005:2005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文学形象:•文体类别:•解读思路:结构①---④追忆母亲(时间为序,正侧结合)⑤---⑩思索合欢树(情感内涵及象征意义)寓情于物母亲---合欢树---我寓情于物的抒情散文本文寓情于物,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怀念之情。把握主旨答题实践答题实践::答题实践答题实践::关键词关键词::文脉、信息、语境、概括文脉、信息、语境、概括18.(1)第七段中,作者说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答案:(2分)(2)第九段中,作者说“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悲伤也成享受”,是说答案:(2分)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指代义)母亲的去世让人悲伤,但深挚的母爱却始终温暖鼓舞着作者,感伤过后对生活充满更坚定的信念。(感受变化过程)第五大题:重要词语答题区域原因答题区域19.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4分)答案: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1分)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1分)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2分)表达主题.表现手法及效果语境20.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答案: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和无私。(2分)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和恒久。(2分)(紧扣语境,简要概括)答题角度21.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