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的 平 衡泉港五中:刘建龙一、教学内容分析内容与地位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的第二个二级主题“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条目是:“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通过实验,知道共点力平衡的条件;会应用力的平衡条件分析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培养学生主动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识。2. 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涉及到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所以这一节的学习是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同时,力的平衡问题的分析涉及到: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应用物理规律布列方程等的解题思路,这在今后学习过程中会经常用到,因此本节教学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教学目标3. 道平衡力的概念以及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能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问题。1.尝试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尝试运用共点力合成、分解的知识以及平衡条件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2.通过学习,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重点和难点通过理论和实验推导出三个力的平衡条件,知道多个力平衡的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解决实际力的平衡问题中,应用相似三角形、线段比例性质以及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二、案例设计(一)由生活现象导入新课师:在自然界物体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矗立的岩石和各类建筑,马路上逐渐加速的汽车,匀速上升的电梯上站立的人,绕太阳运转的地球等等。我们描述某些物体状态时常用“平衡”这个词。大家能否联想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哪些物体是平衡的?在物理学中“平衡”这个词究竟是什么含义呢?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倾向:1——认为平衡就是静止,举的例子都是教室中静止的吊扇、电灯或老师所提到的静止的岩石或建筑物等等。图 1:蘑菇石图 2:商场电梯上的人图 3:悬空寺2——有些初中教师曾在惯性的教学中补充过平衡的含义,学生还记得这一知识点;也有一些学生事先预习过课本,他们可能会说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达成正确的认识。并总结: 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叫做平衡,即速度恒定不变的就是平衡的物体。这里包括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