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洵、 苏轼、 苏辙) 苏轼( 1037 年 1 月 8 日- 1101 年 8 月 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写此词之时,他宦途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文体知识:1 、词:又叫长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词”、“乐府”等、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词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 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阙 " ,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 (58 字以内)、中调( 59 至 90字)、长调( 91 字以上)。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2 、小序:,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凄清孤苦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广阔情怀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呢 ? 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 , 今晚该是哪一年呢 ?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 , 但又恐怕经不起那 月中宫殿的高寒。 月下起舞 , 清影随人 , 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上阕 ---- 望月(写景) 明月、酒、青天、 " 我 " 、风(实景) 宫阙(琼楼玉宇) ( 虚景) ( 虚实结合)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所以打消念头。表现作者的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仅仅是“回天上”和“在人间”的矛盾吗? 词人通过是“回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