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法中小学 张俊丽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课程标准语)。而自学能力与思维能力、评价能力、表达能力等同属于智力范畴,且自学能力则是观察、记忆、思维、操作、想象等基本智力之组合。教学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是让学生日益减少对教师的依赖,让学生成为他们自己的教师,即让他们的自学能力日益增强。学生学会自学,关键是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注重培养以下三个习惯:一、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经常是从书本上或从教师的口中传递给学生,学生自己的思考被教师替代了。显然没有独立思考,知识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因此,也就不可能被保持下来,反之,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才能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欲望,有了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例如: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学生 1 问:“为什么 2+2=2×2,4+4≠4×4 呢”?我适时表扬该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并未作答,而是将问题交给全班学生去思考,接着许多学生争着发言,学生 2、3、4 发表了自己的观点:2+2 与 2×2 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而 4+4 与4×4 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4+4 表示 2 个 4 相加,4×4 表示4 个 4 相加,所以 2+2=2×2,而 4+4≠4×4,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在实际教学法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与鼓励,学生从怕思考到敢于思考,乐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二、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我坚持做好二项工作:(1)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反馈机会。每个人都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方法与策略,也可以为自己评价,形成提高学习策略水平的环境。如解答:“一个建筑队 12 天完成一项工程的 2/5。再做几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全班形成了以学生甲、乙、丙为代表的三种方法,1、生甲:(1- 2/5)÷(2/5÷12);2、生乙:12÷2/5 -12;3、生丙:12× 3/2;特别是学生丙的解答是非常规解法,颇有争议。很多学生认为是凑得数,我先让全班学生对自己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同时让学生丙说出解题依据。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