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书匠”到“教育者”——谈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张亚利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中学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此,要想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教师就必须对教学实践进行经常性地反思和研究,并切实提高教学研究能力,这是促使教师逐步由单一的教学型、技能型教师向综合的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的重要途径。一、适应新课程的高要求,完成角色的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果教师自身缺乏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就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活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新课程进一步了解它对中学老师教学研究能力的要求。1.吃透新课程,明确高要求。新课程从设计理念到具体实施都有很大的改观:首先,在内容的选择上:学科教学内容更加倾向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全面发展。同时,在学科界限逐渐淡化的同时,也不断向综合性、开放性方向发展。其次,在编排体例上,要使学科知识都能够体现相近的教育价值,同时又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以利于学生就某类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设置,既能照顾到普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并体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性。再者,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面对新课程的一系列变化,广大中学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如何才能适应这些新变化。要培养创新型、具备科学探索精神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就应该是一个敏感的人,要具有敏感的教学研究意识,并对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具备敏锐的觉察意识,要能迅速发现有研究价值的现象及问题。其次,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要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指导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再者,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要善于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并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引导他们自觉地进行探究,使之能真正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2.适应新课改,完成角色转变。在新课程下,教师对课本知识的传授功能逐渐弱化,而更强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好指导、组织与合作的作用,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教学活动变成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