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郁达夫1 、感知景物特征2 、感受情感基调 景物特征:清、静、悲凉情感基调: 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感情。 整 体 感 知把握思路 分析结构总领分写总括秋院(民居晨观图)秋树(落蕊秋感图)秋声(残声报秋图)秋雨(风雨闲话图)秋果(胜日佳果图)记叙描写议论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国别有异,秋感略同故都之秋,别有深味故都之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缘景入情 探究情因 揣摩品味:文中景物是怎样体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特点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方法提示:A. 在认真品读中感受作家情感。B. 注意景物的选取,色彩、声音、等对景物的烘托。缘景入情 探究情因思考: 作者为什么会喜欢“清、静、悲凉”的秋景? 思考角度点拨(知人论世): 1. 作家个人人生经历 2. 时代特点 3. 教材注释① 4. 作家审美追求缘景入情 探究情因 从当时的具体情况,与作家的个人背景经历、时代、文艺追求有关。 第一,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三岁)父亲去世,中年母亲饿死、兄长被杀、妻子离异,孩子无人照管,真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生活的经历,多多少少会折射到文学作品中来,因而作者尝到的秋是清、静、悲凉的,与别人的不一样。缘景入情 探究情因 第二,跟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关。 1933 年至 1936 年他一方面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一方面对革命非常失望,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他从上海迁居杭州,“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缘景入情 探究情因 另外,从文学创作和发展的规律上看:秋天特有的景色是作者动情的外驱力;《文心雕龙 ﹒物色》: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意思是人的心情会随着四季景物的变化产生不同的情感。他又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也是古代诗文的创作规律。 (文中第 12 段) 同时,文化传承是作者动情的深层原因。从文中大段的议论可以看出,作者心中有浓厚的赏秋文化的积淀和浓郁的悲秋、恋秋情结。写 作 技 巧对比映衬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课 外 探 究 1. 为什么“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 2. 比较阅读《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 探究 1” 参考资料:1 、国际在线→自然与文人情致→华夏文化第 4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