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的种类与风格我国家具艺术历史悠久,早在三干多年前的商代,已经有了很精美的青铜和石制家具了。随着人们起居形成的变化,家具也伴随着人们的生活需要,经历了由低形向高形发展的过程。到了明清时期,我国家具艺术已发展为高度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优秀生活用具。不但为国人所珍视,在世界家具体系中也独树一帜,享有极高的声誉。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明清两代,家具艺术高度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风格,被冠以“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两个艺术概念。本文拟就明清家具的不同种类,介绍明清两代不同的时代风格。明清时期,家具的种类繁多。如果将其按使用功能分类后,再进行造型分类就清楚得多了。论其功能可分为卧具、坐具、起居用具、屏蔽用具、存贮用具、悬挂及承托用具。或直接分为床塌、椅凳、桌、案、几、屏联、箱柜、台架等类。明式家具种类庞杂,分类标准也有不同,或按结构方式分类,或依其使用功能提出六大类别,即杌椅类、几案类、橱柜类、床榻类、台架类和屏座类。本书大致采用后一种分类法,并将之别为坐具、卧具、承具、庋具、屏具、架具和杂项共七大类。图 6 明紫檀南官帽椅坐具坐具类又可细分为凳、墩、椅和宝座四个亚类。凳的特点是有座面和腿而无扶手、靠背,又有小凳、杌凳、条凳、春凳、交杌和禅凳之分。小凳较小,座高一般低于 300 毫米,结构和工艺都比较简单,在宋画上已多见。较大者称杌凳,座高大于 400 毫米,座面多方形或长方形,使用很广,上至宫廷下至民居,处处可见。杌凳又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种,束腰就是座面与腿部之间向内收缩的部分。有束腰者较高级,腿多用方材,腿端不作直端,而向外或向内兜转,称“马蹄”,向外兜转达者称“外翻马蹄”,向内者称“内翻马蹄 ”。无束腰者较简单,腿多用圆材或外圆内方,腿端不作兜转,径以直端落地。若凳面呈窄条形则称条凳,座面长宽比一般大于 1:2,凳面多为实心木板,不用攒边做法,凳腿在两个方向都有“侧腿”,与建筑上所称的“侧脚”相类,即四腿都向内倾斜,全凳下宽上窄。条凳在民间使用十分普遍。春凳的凳面也是长方,但比条凳宽得多,多用攒边作法,芯为棕藤屉面。还有一种“二人凳”,也是春凳的一种,座面长边是宽边的二倍,多用于闺房和卧室。交杌为折叠结构,座面多为软屉,携带轻便,俗称“马扎”。用于上马下马的交杌,座面为刚性材,可上折。禅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