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品读李叔同与他的《送别》VIP免费

品读李叔同与他的《送别》_第1页
1/10
品读李叔同与他的《送别》_第2页
2/10
品读李叔同与他的《送别》_第3页
3/10
齐一介帥標品读李叔同与他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别》——李叔同或许人生就像跑步,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李叔同其人1880 年农历九月二十日辰时,津门巨富桐达李家忽生异象,一只喜鹊衔松枝飞入五姨太王凤玲阁中。不久,王氏便诞下一男婴。笃信佛教的李府相信此乃佛赐祥瑞,六十八岁的李筱楼年近古稀又得一子,更是喜不自胜,紧攥着手中佛珠,长诵一声无量寿佛。这个排名老三、哭声如钟的男婴,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即后来的一代通才、奇才弘一法师李叔同。李叔青年时期的李叔同五岁那年八月,父亲往生家中延请高僧诵《金刚经》,初见僧人,幼小的李叔同便心生莫名欢喜,与同龄的侄儿以床罩作袈裟,口诵佛号扮演和尚。很小的时候,李叔同就跟随大娘郭氏学会了《大悲咒》、《往生咒》,稍长一些之后,由于母亲的特殊地位及家庭变故,使他对人世有更深刻的理解,十五岁便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之警句。命运好像在不经意中早已埋下了草灰蛇线的伏笔。弘一法师书法作品1895 年,十六岁的李叔同考入辅仁书院学习八股文,辅仁书院每月都要考两次试,别的同窗还在为考课作文抓耳挠腮一筹莫展时,李叔同却为纸短文长而别出心裁,他在一个字格内写两个字还意犹未尽,因此博得了“李双行”的美誉。同窗们羡慕他思如泉涌、文不加点,却鲜有人知他六岁开始就从仲兄受启蒙教育,七岁学习各类文选,八岁拜于云庄先生门下攻读经史子集、学书法、制金石,十三岁时就以书名而初闻于乡,天才,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李叔同画作迁沪之后,李叔同以富家公子身份结交上海名流,并加入“城南文社”崭露头角,除文艺应酬外,李叔同还常往返于津沪之间。1901 年,名伶杨翠喜至津演出,这一年,李叔同初遇杨翠喜,一见倾心,每晚他都要去戏院为其捧场,痴痴地看她在台上浓妆艳抹、顾盼流转,戏散后又提着灯笼走很远的路送她回家。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舞台经验指导她的身段与唱腔,使杨翠喜的艺术修养有了很大提高。窗前灯下,戏里春秋,谈艺术、谈人生、谈理想、谈感情,把最纯洁的感情都给了她,他们彼此认定,以为可以厮守一身。然而命运总喜欢和我们开痛彻心扉的玩笑,杨翠喜后来被卖入官家,几经周折又嫁作商人妇,李叔同一腔痴情化成了万种情...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品读李叔同与他的《送别》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