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盘县二中 2011-2012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会员独享】温馨提示: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方仲永再思考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播出了一个“家有神童”的节目。在屏幕上,看见了几个很可爱的小孩,别看他们不过三五岁年纪,却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或者识字,或者计算,或者念外语……的确不愧“神童”的称号。他们的父母也满心欢喜地出现在屏幕上,向观众介绍孩子的情形。我看了也是满心欢喜。这些神童成年之后的成就,一个八十老翁当然是不及亲见了,但是我愿意向他们表示我最良好的祝愿。我在看着这个电视节目的时候,很自然地又想起王安石的那一篇有名的《伤仲永》了。他文章的标题不用《书神童方仲永事》,而用了个“伤”字,表示了浓重的感情色彩,表示了他的倾向。方仲永大约比王安石小一岁,江西金溪县农家子弟,五岁就开始作诗,于是人们就以神童看待他了,还不时让他作一点现场表演:“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家有神童,当然是一笔有出息的资源:“以钱币乞之。”他这个农民家庭似乎也有了进入上层社会的趋势,偶尔也成了士人的宾客。他父亲很高兴了,很满足于他这宝贝儿子给他带来的眼前的快乐和收益:“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故事说到这里,已经使人觉得一点悲哀:这岂不是和展览珍稀动物来收一点门票有一点相似么?王安石十三岁那年,在舅父家里遇到方仲永了。这个五六岁时就能够作诗的著名神童,这时当然也还能做诗,不过,“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了。又过了七年,这时,都是二十岁的成年人了,再向舅父打听他,得到的回答是:“泯然众人矣。”过人的智慧已经不见踪影,完全成了芸芸众生之中的普通一人!从方仲永的事例,王安石感到了后天的教育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哪怕是神童,也必须受教育,进一步开发其智力。不过,王安石说的“受教育”,却不一定是按照现行学制按部就班念下去的意思。现行学制是按照一般智商水平的学童设计的,让智商特高、领悟力特强的神童去迁就智商一般的同学的那种慢进度,可能会使他们对“学习”感到厌倦。这里就有个“因材施教”的问题。前若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