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市民的一封信 广大市民 朋友: 2006 年以来,我区个别地区出现以“猜猜我是谁”为主要特征的电信诈骗犯罪活动,侵害对象涉及全国各地。近两年,又从电信诈骗犯罪衍生出伪造银行卡犯罪,这两类犯罪使广大群众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危害,在社会上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电白改革开放的形象。区委、区政府和公安机关对此高度重视,已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社会治安重点整治专项行动,铁腕打击整治电信诈骗、伪造银行卡犯罪活动。 为有效打击遏制电信诈骗、伪造银行卡犯罪,全力保障公民的切身利益不受侵害,区公安分局现将常见的电信诈骗、伪造银行卡犯罪手段与特点披露如下,希望广大市民能充分了解这两类犯罪的伎俩和危害性,切实增强自我防范和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 一、电信诈骗、伪造银行卡犯罪的手段和防范方法 (一)电信诈骗 1、犯罪手段。目前发生的电信诈骗案件中,主要有利用拨打电话、群发短信、互联网络发布虚假信息三类。拨打电话诈骗犯罪是指犯罪分子通过拨打事主电话,利用语音虚构身份和情节,获取事主信任进行诈骗活动。如“猜猜我是谁”冒充熟人虚构事实诈骗、冒充电信局、公、检、法、司等工作人员电话诈骗、虚构子女出事诈骗、以购房、购车退税为名电话诈骗、欠费诈骗、中奖诈骗等。 利用短信诈骗犯罪是指犯罪分子通过手机编辑群发短信,以消费、贷款、中奖、汇款等内容为由,诱骗事主上当受骗,并要求事主将钱款汇入指定的个人银行账户。如银行卡异地消费诈骗、高息贷款诈骗、中奖信息诈骗、汇款诈骗等。 网络诈骗犯罪是指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页面滚动窗口、邮箱、博客及网络游戏编辑虚假信息和广告,以高额回报为承诺,诱骗事主上当受骗。如网络购物诈骗、投资理财和虚假股票诈骗、网络中奖诈骗、盗取 qq 号截取事主视频诈骗 qq 好友钱款等。 2、防范方法。接到陌生人电话、收到短信及上网浏览时,如遇上述情节,要做到“不听、不看、不信、不汇款、不转账”,尤其不要听信陌生人转接警方或其他咨询电话,不要点击可疑网页提供的确认链接,一定要及时拨打 110 向警方咨询、举报或报警。 (二)、伪造银行卡犯罪。 1、犯罪手段。伪造银行卡犯罪的一般作案手段是先获取有效银行卡的帐号信息,并通过专门的设备将之写入作案人用虚假身份证预先开户的银行卡,之后再利用各种手段窃取原卡的密码,再持卡到 atm 机或交易柜台取款,或者利用 atm 机转帐到其利用假身伪证预先开设的帐户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