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常用典故,带你读懂古今诗意 用典,是诗词歌赋中常见的表现方法,如以尺素、双鲤、雁帛指代书信,以长亭、柳岸指代离别之所……典故使用得当,会令诗句形象生动又含蓄典雅,别有意趣。 今人读诗,若不能理解这些修辞背后的故事,自难理解诗人的表达。今日不若以诗词为例,盘点一些美好的词汇,了解典故背后的故事,体会诗中意象。 巴歌 语出历史上宋玉答楚襄王的典故:楚襄王问宋玉是否有什么不好的德行,否则为何民众不赞誉他。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xiè)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因此,巴歌即指鄙俗之作,多为谦辞,与“阳春白雪”比照,来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李群玉《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斑竹 我 还 知 道 的 典 故 的 的 诗 句 --第 1页我 还 知 道 的 典 故 的 的 诗 句 --第 1页又称湘妃竹。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说,舜有两位妃子,即娥皇和女英,舜死后,二人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上生了斑痕,因名斑竹。因为斑竹与泪相关,因此包含了悲切、凄惨的氛围以及不舍、离愁、绝望、怨恨等情绪色彩。 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刘禹锡《泰娘歌》 苍梧在何处,斑竹自成林。点点留残泪,枝枝寄此心。——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斑竹岩》 抱柱 典出《庄子·盗跖篇》,其中写到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后来比喻信守誓约。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李白《长干行·其一》 采薇 《诗经·采薇》曰:“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薇是一种可食用的豌豆类植物。当年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认为此举不仁不孝,在周朝建立后逃到首阳山隐居起来,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来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我 还 知 道 的 典 故 的 的 诗 句 --第 2页我 还 知 道 的 典 故 的 的 诗 句 --第 2页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莼鲈 莼菜、鲈鱼,是江南一带的特产食材。《晋书》中记载,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苏州味美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便弃官回乡。后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写作莼鲈之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辞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