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胃肠镜静脉麻醉镇痛方法研究进展副标题前言▪随着内镜技术日臻完善,消化道内镜检查已成为患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消化道肿瘤的筛查中表现出越来越高的可信度。作为胃肠道内镜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静脉镇痛镇静对改善患者舒适度、缓解患者焦虑、减少患者对事件的痛苦记忆以及辅助胃肠镜检查医师完成内镜检查起着重要的作用。强化镇痛镇静术▪强化镇痛镇静术是一种基于固定的模式,由医务人员在特定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连续或间断静脉注射镇痛镇静药物以达到镇痛镇静效果的技术。早期的强化镇痛镇静技术在药物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操作手段方面比较机械,较少考虑受检者的个体差异。即使考虑到上述因素,通常也是根据医师的经验水平对受检者的生命体征及其反射判断进行药量判别。强化镇痛镇静术▪镇痛镇静效果的信息反馈主要源于医护人员对受检者镇痛镇静程度所做出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通常会出现偏差。特别是运用在胃食管反流病射频治疗等较复杂及耗时较长的治疗中,镇痛镇静深度更难以把握,风险显著增加。因此,强化镇痛镇静术可能导致麻醉医师用药过量或不足,用药过量由于镇痛镇静过度可能导致呼吸抑制或低氧血症以及血压降低、心率减慢、苏醒延迟等并发症;而用药不足可能导致镇痛镇静效果不佳,增加患者痛苦以及无法顺利进行内镜检查,甚至由于患者的体动而造成消化道出血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强化镇痛镇静术主要应用于镇痛镇静技术不发达以及特殊时期或特定条件下的镇痛镇静,如短时胃镜、肠镜的检查。强化镇痛镇静术▪但由于强化镇痛镇静术操作简单,使用仪器设备容易且经济实用,对于一些基层医院及条件有限的医疗机构仍然有其适用性。此外,一些特定条件下(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患者的治疗、抗焦虑预防桡动脉痉挛和自发性脑出血术后的短程强化镇痛镇静的治疗),强化镇痛镇静术仍适用,而且对于自发性脑出血术后短程强化镇痛镇静的患者在后期康复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患者自控镇痛镇静术▪患者自控镇痛镇静术是一种为处于内镜检查或术中的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舒适及易于控制的镇痛镇静技术。自控镇痛镇静术是继患者自控镇痛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源于患者自控镇痛术的临床应用技术,通过使用药理和非药理的方法,最低限度地抑制患者意识状态,患者可独立保持连续地呼吸,对语言命令和生理刺激有一定的反应,尤其对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较为有利,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患者自控镇痛镇静术▪与传统的强化镇痛镇静术相比,患者自控镇痛镇静术更多地考虑了患者的身体特征、精神状况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因素,真正体现按需给药。在患者自控镇痛镇静术系统中,患者指导输注系统释放药物直至设定点。Lu等在系统研究患者自控镇痛镇静术与传统静脉镇痛镇静术时发现,在镇痛镇静效果方面,两种方法均可行和有效,但在脉搏血氧饱和度和低血压发生率方面自控镇痛镇静术具有显著的优势。患者自控镇痛镇静术▪目前,更多的患者自控镇痛镇静术应用于临床实践,特别适用于年龄较小和风险较高的患者,同时还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不良反应。一项前瞻性及随机性的对照研究比较了患者自控镇痛镇静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镇痛镇静效果,结果显示,应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患者自控镇痛镇静术是一种安全且广为内镜受检者接受的镇痛镇静技术。此外,使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组患者自控术的镇痛镇静时间和恢复时间显著短于使用瑞芬太尼和咪达唑仑组患者的自控镇痛镇静术患者自控镇痛镇静术▪有研究表明,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组合的综合镇痛镇静效果明显优于瑞芬太尼和咪达唑仑组。患者自控镇痛镇静技术在环境较为复杂以及耗时较长的消化道治疗手术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胃肠道内镜检查中,无论是受检者还是检查医师均广泛认可。靶控输注▪靶控输注自1996年商业化推出以来,已经成为静脉麻醉药管理的既定技术。靶控输注是对不同性别、年龄、体重的患者,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来控制注入体内的全身麻醉药物,从而提高全身麻醉的可控性,以达到适宜或预期的全身麻醉深度。靶控输注以药动学和药效学原理为基础,以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为指标而编入计算机程序,由计算机控制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