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术及护理概念腰椎穿刺术是通过穿刺第3~4腰椎或4~5腰椎间隙进入蛛网膜下腔放出脑脊液的技术,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243目的检查脑脊液性质,协助诊断测定颅内压腰麻或造影鞘内注射,药物治理禁忌症1、可疑颅高压、脑疝2、可疑颅内占位病变3、休克等危重病人4、穿刺部位有炎症5、有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潜在并发症1、低颅压综合症:是指侧卧位脑脊液压力在60-80mm水柱以下,多因穿刺针过粗,穿刺技术不熟练或者术后起床过早引起,患者于坐起后头痛明显加剧,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或眩晕、晕厥。2、脑疝形成:在颅内高压时,当腰穿放也过多或过快时,可在穿刺当时或术后数小时内发生脑疝。3、原有脊髓、脊神经根症状的突然加重:多见于脊髓压迫症,因腰穿放液后由于压力的改变导致椎管内脊髓、神经根、脑脊液和病变指尖的压力平衡改变所致。4、其他:穿刺不当发生颅内感染和马尾部的神经根损伤。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压力,压力数值为:婴儿30-50mmH2O儿童50-100mmH2O成人80-180mmH2O超过200mmH2O为颅内压升高,低于80mmH2O为低颅压。正常压力值病人准备:向病人解释腰穿目的、过程、注意事项,消除病人恐惧心理,家属签字同意,嘱病人术前排大小便,静卧15-30分钟。环境准备:环境清洁、无尘,室温不低于20°C,注意遮挡。医务人员准备:洗手、戴口罩、戴帽子。准备工作常规消毒物品、无菌腰穿包、(腰穿针、试管、测压管、三通管、洞巾、纱布、弯盘)、无菌手套、局麻药、治疗用药、胶布。物品准备1、嘱患者弯腰侧卧位,背与床面垂直,屈颈抱膝或由助手在术者对面,用一手挽患者头部,另一手挽双下肢腘窝处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凸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2、确定穿刺点,以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穿刺点,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以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手术方法3、常规消毒皮肤后戴无菌手套盖洞巾,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作局部麻醉。4、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针以垂直的方向缓慢刺入,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时可将枕芯慢慢抽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即可见脑脊液流出。5、在放液前先接上测压管测量压力。6、撤去测压管收集脑脊液2-5ml送检。7、术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术前护理:1、告知病人腰肢穿刺的目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征得病人及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特殊检查治疗同意书。2、备好穿刺包等用物。3、指导病人排空大小便,放松情绪,配合检查。护理术中护理:1、指导和协助病人保持腰椎穿刺的正确体位。病人去枕平卧,背齐床沿,屈颈抱膝,使脊柱尽量前屈,以增加椎间隙宽度。2、观察病人呼吸、脉搏及面色的变化,询问有无不适感,如操作中出现呼吸脉搏异常等症状,应立即告知医生停止操作,并作相应处理。3、协助医生留取标本。术后护理:1、术后去枕平卧4-6小时,告知卧床期间不可抬高头部,可适当转动身体。防止过早起床,引起低颅压性头痛。2、观察病人有无头痛、腰背痛、脑疝及感染等穿刺后并发症。穿刺后头痛最常见,多发生在穿刺后1~7天,可能为脑脊液放量较多或脑脊液外漏所致颅内压降低。应转动病人多进饮料、多饮水,延长卧床休息时间至24h,遵医嘱静滴生理盐水等。3、指导病人保护局部,穿刺针眼敷料防止潮湿,污染,24小时内不宜淋浴,以免引起局部或椎管内感染。4、清醒病人提供便器,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常规低颅压头痛1、嘱病员继续平卧2、适当增加饮水量3、遵医嘱酌情补液脑疝形成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2、遵医嘱使用脱水剂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瞳孔变化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