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意象?意境?意象?“意”即诗人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意象即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观。鉴赏意象一定要运用联想和想象。意境?“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境”,作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意象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情感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怎样才能置身诗境呢?1、借助自己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村前弯弯的小河美在哪里?游泳、抓鱼、玩沙滩游戏,充满了无限欢乐。2、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与触觉,尽量构想出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什么叫“置身诗境’呢?指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从而得到审美享受。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三、缘景明情什么叫“缘景明情”呢?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或事,也就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缘景明情的方法•1、将诗中的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形成一幅画面,然后,从这幅画中去感受诗人的情思。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第一步,找出景物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第二步,概括由这些意象构成的画面是一幅什么图或画。以上这些意象组成的是一幅深秋黄昏行旅图。第三步,体会作者的感情。透过这幅画面,可以感受诗人漂泊的凄凉心境和浓烈的思乡之情。2、抓住诗中跳跃的意象,用联想和想象,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使之形成完整的意境,再去体会诗人感情。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第一步,知道省略了什么。诗中写的是诗人问、童子答的事情,只有童子的三句回答,却没有具体的问题。原来诗人寓问于答,省略了提问。第二步,补出省略的内容。你师父在家吗?到哪里采药去了?我能找到他吗?放到诗中和原句连缀起来,在眼前就展现出一幅深山问答图。第三步,体会诗人感情。失望——希望——失望惆怅诗人寻访不遇的失望惆怅之情表达得曲折多致。3、抓住诗中的写景佳句,品味其中的精妙。天仙子张先《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赏析写景诗句的方法•(1)具体描摹诗句表现的场景;•(2)赏析表现力强的字,看它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写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3)赏析诗句的表达技巧;•(4)联系上下文赏析。•(5)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指出蕴含着怎样的情趣、理趣。“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影”字,这才是词中的“词眼”,是这首词中美学境界的焦点之所在。春之将去,残花尚且顾影自怜,对这美好的大自然充满了眷恋之情。这能不引起词人的思考吗?云层被风吹散,月亮钻了出来,地上的花儿摆弄出各种各样的影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以“破”“来”“弄”等词,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抒发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情;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由这一画面再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伤春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4、对以景结情的尾句,要仔细揣摩、感悟其中蕴含的诗情。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