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绪论微生物的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微生物),如病毒和类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等。——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藻类以及原虫等。第一章抗原抗原是一类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 TCR/BCR )结合后 ,能启动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Ab/T*) 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即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统称为抗原。一.抗原的免疫学性质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Ab 或 T*的能力——即诱导免疫应答——判断是否抗原的关键。2.抗原性——与免疫应答产物Ab 或 T*特异结合的能力——即参与免疫反应。二. 1.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如青霉素)。2.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又称为完全抗原。3.半抗原与蛋白质分子(载体)结合后,便转变成了完全抗原。三.外来抗原进入体内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1.无应答 :抗原浓度太低或宿主已经处于耐受状态。2.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正性应答) :宿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免疫状态——免疫原。△ 正常应答(免疫保护) ;过高应答(超敏反应) ;过低应答(免疫缺陷,感染)3.超敏反应 :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伴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或损伤——变应原。4.诱导免疫耐受 (负性应答) :宿主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无反应状态——耐受原。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的理化性质1.分子量大小——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2.化学组成——蛋白质(良好抗原);复杂多糖(一般抗原) ;脂类、核酸及组蛋白(微弱抗原)。3.易接近性(Ag 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结合的难易程度)——越理想免疫原性更强。4.物理状态——聚合蛋白和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更强。二.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1.异物性——免疫原性的本质;决定免疫原性的首要条件。——种族关系相距越远,血缘关系越远 ,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越强。2.免疫方法的影响免疫抗原的剂量、途径、 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的选择都明显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一般说抗原剂量要适中,太低和太高则诱导耐受;免疫途径以皮内免疫最佳,皮下免疫次之, 腹腔注射. 精品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诱导耐受;注射间隔要适当,次数不要太频。要选择好免疫佐剂,弗氏佐剂主要诱导IgG 类抗体产生,明矾佐剂易诱导IgE 类抗体产生。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一.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