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路径 打开文本图片集 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是应用,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制定通用标准,打破行业、技术的壁垒。我国应深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互联通信标准的研制和推广,尽快启动产业链上的数据互通标准化工作,引导工业企业加强流程管理。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互联网+”制造、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概念成为当前最热的“风口”。这些概念之间有何关联,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技术要素有哪些,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难点何在,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又可采取怎样的路径,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逐一探讨并试图解答。 定义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概念最初由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于2012 年提出,指在物联网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远程控制技术,优化工业设施和机器的运行和维护,提升资产运营绩效。工业互联网概念的提出,首先是GE 自身作为老牌工业设备制造商,为应对经营成本不断上升、运营回报率持续承压的挑战所选择的战略转型方向。GE 认为其兼具工业知识储备和软件分析能力的优势,希望通过倡导工业互联网对工业设备市场和行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帮助其客户实现营运效率和业务模式创新提升的同时,将自身转型成为一家专门提供分析和预测服务的软件公司,从而获得新的发展空间。正如GE 工业互联网大中华区总经理杨涛所言,工业互联网的提出,“是行业竞争大环境不断演变和软硬件技术日趋成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的衍生品”。 工业互联网概念自诞生之初,便着眼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满足制造业发展亟须提升效率、优化资产和运营的迫切需求,顺应了科技产业的发展大势。在GE 的推动下,ATT、思科、IBM、Intel 及GE 自身等5 家分别来自电信服务、通信设备、工业制造、数据分析和芯片技术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联手组建了带有鲜明“跨界融合”特色的工业互联网联盟,旨在制定通用标准,打破技术壁垒,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激活传统工业过程,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目前吸引了全球制造、通信、软件等行业159 家骨干企业的加入。工业互联网联盟的组建,使得工业互联网突破了GE 一家公司的业务局限,内涵拓宽至整个工业领域。 在我国,随着李克强总理在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务院5 月份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工业互联网与“‘互联网+’工业”、智能制造等发展热点密切关联,其概念内涵又进一步...